中资银行应该切身感受到临战的压力了。4月2日,汇丰、渣打、花旗和东亚等4家首批获得本地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正式开业。这意味着,外资银行跨过最后一道障碍,进入垂涎已久的中国零售银行市场,可以同中资银行在人民币存、贷等业务上展开竞争。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不会对中资银行造成太大的冲击。原因有二:外资银行在客户资源和网点上存在劣势;而中资银行的服务和经营能力在不断提升。“外资银行争夺的是高端客户,这类客户比较看重服务和产品,网点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ORACLE大中华区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庄国光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 正如中资银行先前预料的那样,高端客户流失和人才争夺的压力正越来越明显。花旗银行董事长兼CEO普林斯曾高调宣布:花旗的目标是到2007年底拥有30家以上的网点,并计划新招1000名员工。汇丰、渣打等也纷纷亮出自己的布局计划。 尽管中资银行在网点和本土客户认知上占得优势,但面对外资银行愈发猛烈的攻势,这些优势还能持续多久?中资银行真的做好应对竞争的准备了吗?悉尼理工大学教授、IT专家邱永强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中资银行眼下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通过商业智能手段挖掘出高端客户的需求,利用IT技术保持与高端客户的良好关系。”而在掌握客户需求和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 对于未来的竞争趋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有着清醒的认识:“银行的竞争就是对未来的判断,能看到未来3-5年什么样的产品能盈利,要比别人早看好、早做好。”邱永强则强调说,银行未来的竞争必然是客户的竞争,而这个过程将是以IT为基础的信息大战。通过IT技术的数据挖掘,银行能准确的找到哪些是高端客户,哪些是低端客户,针对这些客户将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正确的信息将有效地支持决策和战略调整,成为领先于对手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趋势或许可以从香港银行业的变化中得到验证。在过去三年里,香港各类银行的分行总数减少了20%。比如汇丰银行消减了大量的分行和网点,专注服务高端客户,放弃那些习惯柜台交易的低端客户给中小银行,着力发展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和零售银行。 不得不承认,在管理、服务和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中、外资银行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外资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会逐步影响中资银行,竞争压力也迫使中资银行去改善业务构架、管理机制、服务意识和产品创新,从而走出IT系统“高质低效”的怪圈。在贴身肉搏尚未到来之前,中资银行有时间去好好地修炼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