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上市企业特别喜欢收购,前几年在国内大举收购遍地开花,如啤酒行业的跨地区收购兼并、医药行业的收购合并、零售超市行业收购合并和家电行业的收购。现在似乎爱上了国际收购。然而到了今天有没有人认真分析过这些收购合并的结果有多少成功的。虽然收购兼并能够迅速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不一定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效益,相反地如果管理能力跟不上,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拖垮整个企业。
做大还是做强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企业二十年来发展迅猛,因此大部分企业都认为自己能够迅速做大做强,许多企业希望自己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种愿望当然很好,但是是否可行?是否有现实的意义?
中国近二十年有多少曾经辉煌的企业因为规模发展太快,管理跟不上,结果一夜之间倒闭了。世界企业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收购和兼并大部分是不成功的,企业规模大不等于企业效益好,世界500大的企业一夜之间倒闭大有人在。美国、日本和韩国最近几年曾经排名世界500强企业轰然到下。韩国大宇和美国世通是典型的案例。
去年中国企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还不深刻吗?长虹集团巨额亏损足以让长虹倒闭,为什么长虹没有破产呢?因为有国家信用和资金的全力支持和担保,如果没有四川省和绵阳政府,以目前长虹的市场表现能力早已倒闭。TCL大举收购国际企业品牌,结果也发生了巨额亏损。
去年底联想发起收购IBM个人电脑,联想集团自己并没有如此巨大资金,完全来自国家银行的支持。虽然联想成功地收购IBM,但是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现在还无法知道,收购是否成功还要看这两年是否能够成功克服许多重大的风险包括团队员工的融合,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等。
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现在还在谈判中,不知道结果如何。从能源需求角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能源企业都是垄断型的企业,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巨大,未来石油价格都是中海油收购以后能否成功的巨大风险。
鄙人认为最近上工申贝收购德国同行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首先收购资金是在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范围之内,其次这家德国企业的技术和品牌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中国企业爱好收购并没有错,问题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只热衷做大规模,却不注重做强,不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创造。做大并不能做强,做强才能做大才能做久。
中国制造产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今天中国也号称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价格更是让全球企业心惊胆战和谈价色变。 当然这些成就来自于中国企业的努力和拼搏,来自中国企业的辛勤奋斗。 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家和民众和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可能影响到中国未来几代人的生活:如无偿的低廉的自然资源使用和浪费;无责任的环境破坏;几乎等于奴隶一样的工资;无限无赔偿的国家银行贷款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中国所有的企业可能壮大吗?
今天无论是比较成熟的家电企业,还是个人电脑企业我们没有看到多少中国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当我们听到海信开发了自己的芯片是多么高心。 我们的汽车制造更是用牺牲市场的办法希望去换来技术,结果又如何?
中国企业不应该再走压低劳工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发展之路。中国企业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承担更多责任,应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其实中国企业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企业,一我们有广大的市场,日本没有。 二我们有愿意奉献的劳工,日本欧洲都没有。 三我们有无偿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价,而且无须为环境破坏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发达国家没有的。 四我们有无限的政府支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这些也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 我们企业老板应该反思到底是你们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是国家民众无私支持创造了中国经济。 希望中国的企业能为国家承担起责任,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技术创新和品牌创造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希望中国早日出现微软、英特尔这样的企业。
先见策划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ore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