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习惯性地翻看了一下日历,才发现那一天竟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本来对东北的寒冷已经有几分畏惧,这下更是担心。清晨5点多下了火车,果真很冷。
变化发生在两个小时后。渐渐感觉温暖起来是在走进农家小院之后,合作社社员们的热情似春风般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合作社给他们带来的变化,读着一篇篇日记,讲着一件件小事,告诉我他们贷了多少款,买了几头猪仔,还准备合伙买什么设备。我竟难得插上话,暖了,真的暖了!梨树县是一个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和畜牧业生产先进县。该县的榆树台镇闫家村是姜柏林7年前开始农村调研的地方,他从这里得到很多有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数据。姜柏林的“将民间资本转化成农村金融资本”的构想,也是由闫家村的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构想对他此后完成《21世纪中国农民合作经济主导模式》起了决定作用。 2003年11月,姜柏林重新回到这里,引导农民成立了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个村庄。一个“合作社爱好者”的乡村试验,在吉林四平的几处寻常村落悄然推进。这种“合作社”模式与留存在历史记忆中的那个名词相比,似乎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特征。而它的实践者坚持相信,这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佳模式。 相对于成立时间仅一年,以社区学习和资金互助试点为特征的闫家村,运作已经3年的太平镇李家村百信合作社在农民们看起来更为实际:以产业为中心的合作社模式能带来更多收入,机械化规模耕种、新建的生态小区和饲料厂实实在在地使农民由原来的分散经营和常规的松散饲养,初步走上了农牧业标准化经营轨道。 “农民多数还是只看眼前利益的,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实惠,他们才能被打动。所以我先用各种方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并用自己的资金投入了一部分,以引导他们自愿地走向合作。”姜柏林很爱引用毛泽东那句名言——“严重的问题在教育农民。” 姜柏林的合作社试验发展到现在共建立了10个点,根据具体情况,各村的合作社有着不同特点。比如在夏家村,因为做得比较早,是以比较简单的消费积累的方式;在太平李家村,是以产业为中心;在胜利郭家村,以医疗和教育互助、养老保障为特点,也是想做个试验;还有就是以资金互助和社区学习为特点的榆树台闫家村。 凡是按照姜柏林的模式运作的合作社,名字里都有“百信”两字。他决心要把“百信”做成一个品牌,让各地的“百信”在一个共同的品牌下更紧密地联合。用他的话说,“合作社与合作社的联合才有足够的力量,一个村一个县的合作社,力量还是太小。”这也是他被人认为“野心勃勃”或“不切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 采访结束时,对于“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我已有了清楚的认识,其缜密的股权设置方式和社员们的精神面貌让我忘却了天气的寒冷,这的确是一个积蓄着巨大力量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