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多元化不断逼迫了知识多元化的促进与推动,并进而在二十世纪末掀起了知识经济的高潮。当大家被这片知识多元化的浪潮席卷之后,有人能够站在浪头上高速前进,但也有大部分人反而遭受这股大浪的强烈冲击所淹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似乎没有人质疑知识多元化的合理性,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知识多元化必须具有实施的前提、进行的步骤以及附加的条件,才能轻易为之。
多元化不是拼盘化
多元化的一般定义是指异质市场数量的增加,所以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知识多元化视为来源、领域、渠道和运用上的多样化。但在观察多数人对此的理解之后,发现他们却是把知识的内容多样化、复杂化等同于多元化,所以在无法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之下,以误用、混用的拼盘方式来建构知识基础,导致了终究一事无成。因此,正确多元化的前提原则,是必须以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技能和知识的组合为基础,这个系统性又得建立在坚实的专业化和集中化知识结构上。
此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不同的两回事,这反映出知识螺旋中外化和内化的区别。著名知识管理学者野中与竹内于1995年在SECI模型当中曾经提到,外化是指将隐性知识以让人能理解之形式表达出来并使人明白,也就是通过一些表达的技术,以便将一个人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与图片或影片等视觉教材,以交谈或对话等方式加以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会涉及将顾客或专家们高度个人化或高度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可以理解之显性知识的形式。而内化则是将新创造的知识综合起来,亦即通过实践将显性知识转化成具体措施的隐性知识而付之行动。所以,多元化的知识工具,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事务,但若没有经过系统性的转化,不见得能够足以应用。
专业化重于多元化
多元化的反意即是专业化、集中化。笔者认为社会的多元化不等同于知识必须多元化,我们可以试着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多元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为何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例子不多呢?甚至许多企业后期的发展失败是肇因于多元化?同理,我们回归到知识多元化来看,专业化、集中化的知识积累,反倒是造就出不少的杰出人才。
许多人都曾经提到,所谓专家、大师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通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专注在自身的领域不断深化、创新所致,但是这些专家大师又为何鼓励受众横向学习呢?这和人的天赋、兴趣有关,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两项关键因素,经常被坊间的功利主义、机会主义所误导,迷失在知识学习的汪洋中。专家的提醒是为了让我们多方探求、拓宽视野、识别市场机会,何者是最符合自身的天赋发展,何者可以引发我们的兴趣,如何在细分市场中发挥我们的专长,所以,多元化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依此来看,多元化应该是专业化、集中化的前期和后期的过程,并以专业化为核心用来作为实现创新的手段。先由发散式的多元化摄取,逐渐集中、收敛为专业化的沉淀之后,再通过多元化汲取创新的元素,持续集中、收敛,反复循环,形成知识创新。这种创新有如著名经济学者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在1940年代所倡导的不连续性创新:“创造性破坏”,并在1990年代中期引发了全球“知识经济”的热潮。笔者认为此种不连续的进程,正是源于知识进化中,不断发散、收敛的结果。
因此,尊重知识多元化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创新,前提在于专业化知识基础的铺垫。终身学习的目的是“对专业内要内行,对专业外不外行”,反观多数人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知,却是在专业贫乏的基础上发展,以欠缺核心的大杂烩知识来运用、指导行动,这个现象正是隐藏在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企业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的真实写照。
知识杠杆的运用
引用AMT研究院周瑛在《企业知识多元化战略》一文中,对于企业知识多元化战略的定义:“所谓企业知识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在现有知识数量缺口较大,学习能力较强时,通过企业内部激进的跳跃式的学习,逐步满足企业目标和公司战略所要求的知识基础的知识战略”。因此,知识的多元化必须奠基于较强的学习力,目的是为了填补现有知识存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坊间不断提出知识经营应朝向多元化学习,以达触类旁通、交互为用的功效,但是都忘记提醒多元化学习的附带条件,是必需具备足够的学习力。
所谓“知识杠杆”,就是以学习力为支点,学习资源为施力点,用以举起具有未来成长性大、回报率高、风险低的多元化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力作为支点的话,再多的学习资源,比如编码化的知识库、学习工具和学习渠道,也没办法发挥相乘相加的作用。在知识的学习上,必须认清一件事实:“少即是多”,太多的资源反而迷惘了你的注意力和思考的空间,所以知识杠杆就是要解决如何以核心知识基础,运用学习力来旁征博引、交互推导,形成具有洞见的智慧能力。
“深”与“宽”必须合理配比
知识多元化的误区,在于过分地将过程当作结果,导致专业化程度不足的人员寸步难行,并使得社会上普遍充斥浮躁、抑郁的心态。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可以作为个人或是企业从一个行业领域进入另一个行业领域的跳板,然而,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决不是跨越学科领域的多寡,而是多元化之后,各个方面都必须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竞争力。因此,高度核心性的学习力量倘若不足以支撑多元化的发展,反而会形成分散或抵消的现象,那么与其广种薄收,为何不如拿来精耕细作呢?
对于强调团队的现代企业而言,个体的知识专业化才是群体知识多元化的基础,一般而言,团队的效率不及于个体最优者的效率,但是形成团队的目的,就是要让团队智商大于任一个体的智商。如果没有各具专业的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那么团队整体则无法发挥水平思考的潜力,以及知识创新的来源。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差异化是避免恶性竞争、赢得市场的重要策略,要实现差异化则必须进行专门化的手段,以附加值在市场中发挥独特作用。在职场上雇主愿意付出高代价,是为了取得更精深的专业技能,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复制到的一般知识层面。所以,知识社会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多元化或执著拘泥于专门化,而是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只有透过“深”而“宽”的合理化发展,才能达成最理想的“T”型的知识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