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 逝世 103岁学者李育中逝世
事事关心的妙人,样样涉猎的杂家 学者李育中先生于2013年6月28日在广州逝世,享年103岁。
李育中是一位妙人,当过翻译、诗人、影评人、战地记者,晚年是著名的“藏书家”。他是博古通今的杂家,对书籍、电影、美术、书法、诗词样样涉猎。在华南师范大学,师生们尊李育中为“校宝”。 香港文学的早期拓荒者 1911年1月,李育中在香港出生,是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的“三朝元老”。童年在港澳两地读书,学习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俄文、世界语,另外还自学一些拉丁文和希腊文。1935年,香港大学给胡适一个博士学位,李育中去听演讲,“胡适的英文漂亮,讲话的姿态、语音都行”。 在香港,李育中读过很多英文著作,又喜欢看电影。22岁时,李育中看到根据海明威作品拍成的电影《战地春梦》,便到香港大会堂图书馆找到英文原著。1933年初,他将这部小说翻译成中文,在报纸上连载,直译作《诀别武器》。当时中文世界很少有人知道海明威,李育中说:“海明威的文章风格明快,到现在还是站得住。” 李育中是香港第一人翻译海明威的《诀别武器》。后来,他笑数人生的多个第一:1936年香港第一人被茅盾采录文章编入《中国的一日》;1938年第一人长文介绍马雅可夫斯基于《文艺阵地》上;1942年,用文学的形式为湘粤两份日报写战地通讯,报道缅甸远征,次年初出版战史《缅甸远征记》;1946年在南方第一个向国人介绍萨特和毕加索;新时期第一个介绍卡夫卡并且翻译其作品,把意识流写作手法源流登在《外国文学研究》。 1936年,高尔基逝世。茅盾学高尔基的《世界的一日》,在上海向全中国号召,出一本《中国的一日》:在同一天里,各地的人写文章,各挑选一篇汇集成一本书。当时李育中在香港《华侨日报》当编辑,他很讨厌蒋介石,晚上,有关蒋介石的消息来得迟,李育中就故意不登。第二天,老板发现蒋介石这么大的消息都不登,就开除了李育中。正是茅盾号召写《中国的一日》那一天,李育中就写自己失业的一天,文章被茅盾采录。上海沦陷后,茅盾去了香港。李育中办过香港的文学团体,接待南下文化人,和茅盾一家都熟悉。“茅盾以前没有留须,生得清癯。眼睛有些毛病,老是眨眼。他的浙江口音比较重。”李育中回忆,“郭沫若我也认识,我经常将他们两人进行比较,郭沫若是豪放的人,演讲很厉害,茅盾刚刚相反,郭沫若的四川口音还容易听,茅盾的浙江口音就很难听清楚了。他是语不惊人,文笔很不错。我写的文章,茅盾都给我发表,他最大的特点是从来不改我的文章,他很欣赏我写的新诗,我写了很多诗,也喜欢写报告文学。茅盾旧文学的基础不错,字也写得不错,我以前有很多他的信,后来失散了。” 1939年,李育中和郁风、刘火子从韶关回到香港住了一个多月,忘了是谁介绍的,他到香港大学和许地山谈了一个多小时,什么内容都不记得,只记得大热天,许地山给他冰镇的柠檬茶。“许地山是一个很纯朴、冷静、温和的人,穿中装,不穿西装。” 抗战爆发后,李育中从香港到了广州,曾任广州《救亡日报》社论委员,参加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负责伤兵难民工作。广州沦陷后,到粤北从事新闻和教学工作,还创办两个团体:粤北青年记者学会与粤北文协分会。后从粤北转至桂林,一边教书,一边编《中国诗坛》等报刊,1941年,出版个人诗集《凯旋的拱门》。 香港已故学者也斯整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历史时,重新发现了一些诗人诗集,写成论文《抗衡的美学:中国新诗的现代性:1937-1949》,后来继续寻找一些诗人的下落,像广州的梁宗岱、欧外鸥、李育中。也斯说:“我一直对香港和广州的关系很有兴趣。当年诗人李育中、欧外鸥、林英强、侯汝华、刘火子都跟香港有来往,办杂志,发表作品,或在港生活。以前有‘省港澳’之说,粤剧的戏班很自然在省港澳演出,当时没有海关,大家交流顺畅。” 抗战中写成《缅甸远征记》 1940年春,李育中在桂林逸仙中学教书,同事中有李嘉人、陈残云、黄新波、廖冰兄等。李育中在广西认识了一个小学女教师,后来成了他的太太。 逸仙中学改组后换校长,很多老师走了,李育中看到有一份新办的大报纸要请很多编辑记者,就去应考,在100多人中考了第一名。他回忆:“我开始错误估计,以为像传说中那样是李宗仁的老婆要办一份大型报纸。后来我到了杜聿明第五军办的小型报纸,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这个人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忠于蒋介石,是他的骁将,当时他比胡宗南还高一层。第五军是特殊的部队,是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唯一有坦克的部队。1942年春天,我就随军,应邀去做杜聿明的英文秘书,后来又是政治部代宣传科长。那时候刚刚结婚,便要上战场,很勇敢!” 李育中回忆抗战岁月:整个缅甸战争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杜聿明打了败仗,第二阶段孙立人反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打完新加坡就打缅甸,缅甸是英军的领地,英军比较薄弱。“我记得指挥官叫亚历山大,是一个少将,要求中国支援。当时新开一条滇缅路,请中国部队由滇缅路入缅甸,中国就派了最精锐的第五军前去,其中包括孙立人的一个师,由杜聿明统领。第一场战由杜聿明指挥,发挥过威力,可惜英军无能,不会配合,打了败仗,就撤退;第二场战反攻,杜聿明没有参加,由孙立人指挥,有美军支持,便打胜仗。我参加了第一场战,战争很短,我还没有到过最前方,已经开始大撤退,我参加了大撤退。那次撤退很壮观,一支部队经过野人山到印度,野人山从来没有人走过,蚊虫野兽很多,天天下雨,几乎死了一半人,听说杜聿明的十个卫士死了八个。那时是雨季,没有地方睡觉,也没有东西吃。我跟的是另一支部队,由坦克团经滇缅路回来。我就在下关采访了很多军人,了解整个战争的情况,虽然打了败战,但是打得很壮烈,中国士兵能到国际上支持人家抗战,表现得不错。”李育中那时还有两个身份,分别是衡阳的《大刚报》和韶关的《大光报》的战地通讯员。因为那次战争很匆忙,还没有其他战地记者,李育中便写了一本《缅甸远征记》,这是唯一记录那次战争的书,很多人曾经引述这本书。这本书印了两版,1943年春在桂林印了土纸本,广州战后则出了一本白报纸本。 众多文化人的“老友” 抗战胜利后,李育中到广州从事文艺与教学活动。在报界、电影界、学术界,他与梁宗岱、钟敬文、金应熙、黄谷柳、秦牧、廖冰兄等文化人均有交往。李育中熟悉广东文化界的掌故,曾撰写多篇文章回忆旧日知交,并与人合作过专著《岭南现代文学史》。 1948年中国电影复员以来第一次电影座谈会上,李育中和夏衍、丁聪、陈歌辛等人都参加了。李育中回忆:“有一个富家破落子弟叫欧永祥,有些钱,就要搞电影杂志,请我帮助他搞电影论坛。开始在广州出,后来因为没有登记证,就去香港,一路赔了很多钱。因为这个电影论坛倾向进步,才请到夏衍、丁聪、陈歌辛、欧阳予倩这些人参加,其中多人我早就认识,高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前途。我和夏衍在《救亡日报》就已认识,并且一同撤退到桂林。丁聪和黄永玉很闲散穷困,黄永玉的老婆张梅溪是我在文艺学院的学生。我欣赏黄永玉早期的版画,他现在是最有钱的画家了,很有才华,但是那种味道就是有点怪诞。” 李育中与廖冰兄交情匪浅,他觉得用广州话“直肠直肚”来形容廖冰兄最合适不过:“廖冰兄的漫画政治性很强,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是穷家子弟,以前讲话百无禁忌。我也认识他妹妹,就叫廖冰,廖冰很高大,人又很豪爽,后来翻车死了。” 梁宗岱百年纪念时,李育中写过文章纪念。他回忆:“梁宗岱不问政治,好饮酒,好打抱不平。他不肯戒酒,老是说越饮越高兴。听说,他在中山大学说过至少有70个‘第一’的话,例如酒量第一、健康第一、业务第一。他长得高大结实,身体很好,平时穿短衫短裤,即使在冬天,他还穿着短衫短裤。有一次我和他去海陵岛,要坐船一个多钟头,那是8月大暑天,中午阳光很烈,他没戴帽子坐在船头,让太阳直晒。” 梁宗岱一生经历颇奇:受法国文艺的影响,爱好歌德,在欧洲留学时,结交了文坛名宿罗曼·罗兰和梵乐希,梵乐希曾经给他的诗文集写过序,这在中国人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在梁宗岱家里,李育中看过一些罗曼·罗兰的信,浩劫之后,那20多封罗曼·罗兰的亲笔信已不知哪里去了。梁宗岱的悲剧之一就是同女作家陈沉樱的婚姻,陈沉樱先嫁马彦长,后嫁梁宗岱,最后她和梁宗岱也不美满。梁宗岱为人好打抱不平,早在重庆时,他就跟帮会的袍哥斗过,一点都不怕。在抗战时,他在广西百色见到一个草台班的女演员,那时女演员地位低下,受到一些非人的欺负,梁宗岱挺身而出,救了这个女演员,后来还不惜降低身份跟她结婚。李育中说:“这不能说他是名士风流,可说是他有侠气。这位女子仗义,后来在他去世前几年,也拼了命服侍他,回报他。” 李育中喜欢龚自珍的诗,在一次龚自珍研讨会上,他与金应熙谈得甚是投机。金应熙是梁羽生(陈文统)的老师,恰恰陈文统年轻时到过李育中家里,算起来,师徒二人都与李育中有缘。后来梁羽生写过长文《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李育中大为激赏:“我觉得陈寅恪的众多学生里面,只有金应熙有条件继承他的学术,我见过陈寅恪的学生写纪念陈寅恪的文章,多是不着边际的。金应熙学术功底很好,外文功底也深,但是后来变成驯服的工具,上面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和陈寅恪的事是时代的悲剧。很可惜,他死得太早,没有发挥他的史学专长。” 华南师大女生的“偶像” 1953年,李育中调到华南师范大学,1991年退休。这几十年中间,经历了很多运动,但他不是运动员,居然平安无事。他给外国人打过工,在香港当过公务员,在英国新闻处当过翻译,在美军当过翻译,当过杜聿明的英文秘书,那些历史在政治运动中竟没有被人追问。而他的一位同事康白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康白情是“五四”名诗人,1953年从海南师专调入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李育中的关系不错。虽然五四运动过了几十年,但康白情那种自由散漫的味道都没有改,他教古典文学,可以随便说出屈原的种种罪状:无父无君,楚辞淫荡,楚辞代表南方的东西,不是正宗的文学,使文学走歪路。在一次座谈会中,康白情说:“民主党派想争权,是争不过共产党的,共产党有军队。”结果就当了“右派”,学校算是“宽大处理”,要求康白情回四川老家,就在路上去世了。 李育中不仅爱教书,也喜欢写文章。他笑道:“说我是个学者专家或戏称杂家,我觉得不大相称。又如说作家吧,我常说只不过是写家,更或者,不过是报屁股的写家而已,算不得什么。”他曾在《香港风情》等报刊写专栏,很关注港台的文化现象。由于对海外文学一直很关注,李育中很早就向学生推介卡夫卡、乔伊斯、尼采、萨特等人的作品。他说:“我接触外文方便,一路都有选择性地介绍外国新的东西。1941年我在桂林,就介绍乔伊斯,最早的应该是叶灵凤在香港介绍乔伊斯。上世纪30年代内地稍为介绍过毕加索,1946年我在南方第一次向国人系统地介绍毕加索,我用了整大版图文介绍,后来写了很多文章继续介绍他。我介绍了很多现代派画家,当时可成一本书的。战后就开始介绍萨特,萨特从抗战到战后在青年中很有影响,我当时有材料,就介绍萨特,那是1946年。我对尼采早就很有兴趣,我有英文本、日文本及早期中文本。尼采是一个多面体,他是什么样的思想家,到现在还没有认真解决,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以前他的研究都是一个禁区,在1980年左右,我已经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文章谈他,文章本来是谈鲁迅有没有受尼采影响。王元化早期的文章就完全为鲁迅辩护,说一点影响都没有。” 在李育中晚年结集的《南天走笔》一书中,有“鲁迅门”文章一辑,李育中研究鲁迅有独特的视角,写过《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与尼采关系新探》。李育中认为鲁迅受过小泉八云的学生厨川白村的影响,他在华师上课时对学生讲:“认识小泉八云是中学程度,认识布兰兑斯便是大学程度,认识别林斯基才算研究生程度。” 李育中在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几十年。许多学生回忆,李育中上课别开生面,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在华南师范大学女生对老师的排位中,李育中曾被排为第四偶像,前三名都是30多岁的年轻老师。李育中说:“我教书还算平平稳稳,我教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后来教过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在这个学校里,在中文系上课没有问题,外语系我上过课,美术系上过课,历史系没有请我,如果请我,也可以教历史的。我主持过很多教研组,最长时间的是外国文学教研室,近代文学教研室是我带头的。我当过文艺理论教研室代主任。我在广州教苏联、西欧文学比较早。打倒‘四人帮’之后,历史弄清楚,让我当系主任,我不当,行政的工作我不做。一般旧学术界的教授不愿意当系主任的,当教授比当系主任更高尚、更超然。系主任的事务又会得罪人,工作量又多。”
更多阅读
转载 破译257岁老人李青云龟息长寿术 武当龟息功
原文地址:破译257岁老人李青云龟息长寿术作者:武当拳内丹功10年前,我曾在网上偶然搜到,257岁长寿老人李青云的相关文章,2012年6月我再搜,却找不到以前的版本了,关于李青云老人长寿报道,有多个版本,我认为以前的一个比较真实,原文大意如下:四川
256岁的李庆远的《长生不老决》图文 256岁的李庆远
256岁的李庆远的《长生不老决》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于言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打坐之道,行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
香港钢琴神童六岁李承璁 六岁神童李尚容
香港钢琴神童六岁李承璁李承璁三岁开始便跟随香港最著名的钢琴教育家邱世杰学习,五岁时已获得著名的施坦威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他在家练琴的片段上传到某著名视频网站之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点击率便超过100万人次。香港6
著名学者邵鸿认为,江西简称“赣”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邵鸿萍
江西著名历史学家、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南昌大学教授邵鸿最近通过考证认为:江西简称“赣”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情。其文节略如下:在传世文献中,“赣”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孔门高足端木赐,字子贡,贡在古籍里常写成赣或贑,赣有赐
著名琴师陈平一先生伴奏《春秋配》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6月21日,著名琴师陈平一先生应宋宝罗老师女公子宋飞鸿女士的邀请来到杭州,特为到茶座参加我们的活动。活动的盛况“杭州京剧茶座”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4a5740101nnjv.html张晓莺老板有详细介绍。陈平一先生不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