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有望获得正名。昨日,在《财富中国》和上海华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新金融时代”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透露,有关部门正加紧制定“放贷人条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 事实上,我国民间借贷试点正在展开。去年,根据央行的部署,四川、山西、陕西、贵州四省在年内将进行民间资本的信贷试点,一种完全由民间资本构成的“只贷不存”金融机构将在四省部分农村地区进行。这意味着,农村再次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此事与焦瑾璞透露的消息联系起来看,意味着为民间借款正名,更意味着有关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开始积极引导并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 目前非国有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正式贷款却不到20%,其余的80%以上都流向了国有部门,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门槛高、服务不到位,存款市场发达而贷款市场发育不良,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不足,缺乏为其提供贷款的有效机制。在这样背景下,中国民间流动着总额高达7000亿至8000亿元的地下信贷资金,其总量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6%至7%的水平,相当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额的4%至5%。民间借贷的功能就是提供了居民存款向体制外流动的通道,这种的存款流失实际上是在实现资金的市场价值。资金在市场部门具有更高的价值或更加稀缺,就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通过民间借贷实现资金流动就是一种优化配置的过程。民间金融“阳光化”在国际上早有先例。香港有《放债人条例》,南非有《高利贷豁免法》。香港《放债人条例》规定:任何人经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利率、金额、借款时间和偿还方式由借放款双方自行约定,但利率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息上限6厘以上。南非《高利贷豁免法》则规定,机构或个人只要是发放5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其利率高低,只要到管理机构登记就算合法。 目前,《刑法》和《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严禁民间借贷行为,但事实证明,在强大的市场力量作用下,资金的供需双方总是要设法实现平衡,因此单纯使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无法封堵民间金融。因此,制订《放债人管理规定》,把民间放债机构纳入正式监管是一种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