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之路 中国企业上市总览(探索海外上市之路)(三)



六、2005年中国公司IPO的数量及IPO融资额比较

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数据只统计以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方式上市的企业和融资额度,采用反向并购(买壳上市)的企业不在统计范围内,在后续的文章和报道中会详细报道这些情况。因为反向并购是众多中国中小私营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美国。鉴于中国证券市场2005年主要处于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数量很少,所以中国市场的数据仅列出使用,但不具备太大参考价值。同时,由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神华集团等这样的超大型国企2005年集中在香港上市(六家超大型国企募集的资金占了2005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总融资的95%),而同时期美国没有大型国企上市,考虑到可对比性,我们的统计剔除了这些大型国企的数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达到了210家(包括主板和创业板,H股和红筹),而新加坡有84家,在美国上市的只有40家(只统计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中国大陆的公司)。2005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有16家,其中非大型国企中的10家募集了大约9.5亿美元的资金(不包括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神华集团、东风汽车、中国远洋运输和上海电气6家超大型国有企业);在新加坡的数量也旗鼓相当,有30家左右,而且这两年增长非常迅猛(主要得益于新加坡政府的大力鼓励外资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政策),但受限于新加坡市场的规模,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融集的资金只有4.9亿美元左右;而在美国,2005年新上市的中国企业只有8家(只包括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的中国大陆公司),却在资本市场筹集了11.4亿美元的资金。

在中国大陆,截至2005年底,总共有1430家企业上市。在2005年,由于大部分时间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停发新股,只有15家公司上市,共募集了3.9亿美元的资金。

图6: 2005年四地IPO对比

数据来源: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新加坡交易所以及深圳和上海交易所(截至2005年12月31日)

通过上面的数据比较显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平均单只IPO融资额是最高的,达到了1.43亿美元,香港紧随其次,平均单只IPO融资额为0.95亿美元,而新加坡的平均单只IPO融资额最低,只有1500万美元,比中国的2600万美元还要少很多。这样的数据公允地反映了四个市场的基本状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美国市场凭借自身优越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盈率帮助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募集到了更多的资金。

 

七、2005年四地中国IPO企业的性质比较

从上面第四点的对比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到海外市场上市,这固然与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状况有相当大的关系,前面的文章我们也谈到过。在这些到海外发行IPO上市的企业中,大部分还是国有企业和大型股份制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以及知名的私企①,下图将这些企业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划分。

图7: 2005年四地中国IPO企业性质分类

数据来源: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新加坡交易所以及深圳和上海交易所(截至2005年12月31日)

根据图7可以看到,2005年在中国本土上市的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即使是深圳中小板,国有企业也占了三家,其余是合资股份制企业,没有私营企业,相比2004年还有19家私企在国内上市,中小企业板在2005年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中小板推出的时候,有超过两千家的中小企业提出了上市申请,按照这个比例,可以想象中小私营企业在中国本土上市的困难性。2005年对于香港是很特殊的一年,超大型国企集中在香港上市,让香港市场一片繁荣,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停发新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美国萨班斯法案全面实施的临近让部分国有企业避而远之。新加坡延续了2004年中国私营企业大规模登陆的局面,有超过20家私营企业上市,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政府和投资银行的持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加坡市场规模太小的根本性缺陷,对大型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反观美国,其市场的优越性对大型国企和中小私营企业同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萨班斯法案让大部分原来计划在美国上市的大型国企绕道香港。因此,2005年的美国市场呈现了一番全新的景象,没有超大型国企,上市的企业全部是私营企业或者合资股份制企业,并且涵盖了多个行业。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发行IPO的数量比较少,这是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选择了在美国买壳上市。在后续的文章中会详细谈到其中的原因以及这些企业在美国的上市和融资情况。

                                         

①这里所划分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股份占50%以上的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是指单个或多个个人(自然人)拥有50%以上控股股份的企业;介于两者之间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归入股份制企业。

 太空探索之路 中国企业上市总览(探索海外上市之路)(三)

注:本文发表于证券时报周刊2006年11月25日A8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597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 中国企业是否应该控制海外扩张冲动

2009年10月28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2009清华管理全球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全球经济复苏与企业重振”,在全球领导力、公司治理、私募基金等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 廖理: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可以

360转型企业云服务 中国企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路线图(三)

● 创新的定价模型:利用订阅模式,或按使用率、创造价值收费的定价模型,取代免费服务或简单的一次性交易模式。灵活的付款方式和风险共担的业务承诺,将有助于赢得客户的信任,企业也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在采取复杂的定价模式时,企业

中国企业:不学农民做不大(三)

  为什么一定要有领域的开放,才能真正的实现分田到户和建立真正的平台。因为这个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真正的宽度和高度,决定了未来。  企业的发展,归根接地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利益是基本的生活基础和物质条件,权利是基本的精神动力

未来10大暴利行业 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10大管理理念(三)

  四、供应链管理  与欧洲和美国的供应链相比,亚洲的供应链系统效率较低,而且更加零散。在亚洲,企业间的买卖通常要经过3-4个中间商,而在欧洲只有1-2个。据Prowess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缺货与应收账款等

声明:《太空探索之路 中国企业上市总览(探索海外上市之路)(三)》为网友暗香疏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