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来就不乏“独舞”者。98年股市低迷时,为配合国企解困,市场上掀起了“大盘股革命”,大盘股走势凌厉,而那些原来受宠的中小盘股票则无人问津。2003年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成功挖掘出汽车、钢铁、石化、电力和银行等“五朵金花”,而其它股票涨幅有限,市场上出现了“二八现象”的奇观。2005年交通运输、化肥、食品饮料、医药等四大行业又成为新的“四朵金花”,受到主流资金的追捧,“二八现象”再次被复制。
当前,在中行、工行等超级航母纷纷上市“掏金”的时候,股指已经背离了原来绵绵下跌的老调,反而走势强劲频频创出五年来的新高。千八被多头踩在脚下,千九也近在咫尺,市场上也有人在高喊二千点。但与此同时,赚了几百点指数却没有赚到一分钱的投资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常常是指数大涨几十点创出新高,而下跌的股票却比上涨股票多得多。此种现象的背后,是那些权重大的股票在“独舞”。事实说明,“二八现象”再一次在市场中重演。
如果是在熊市,由于市场低迷投资者入市信心不足,产生“二八现象”不足为奇,但今年是因股改导致的牛市行情,投资者人气高涨,同样出现了“二八现象”确实是有点匪夷所思。但纵观近一年来的大盘走势,笔者以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半年,以基金持有的有色金属、商业类等股票为代表的核心资产领涨大盘。因受到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猛涨以及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此类股票牛气冲天,股价翻番甚至上涨数倍的比比皆是,并由此带动了其它股票价格的上涨。在新老划断前,由于没有扩容的压力,市场没有“恐新症”,再加上各路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在资金的推动下,牛市就此初露端倪。而在此过程中,包括金融、钢铁等股票要么上涨幅度有限,要么率先步入调整,其涨幅不及大盘的涨幅。应该说,这些大型蓝筹股的提前“蛰伏”为目前的“二八现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其一。
其二,在中行快速回归之后,工行的上市被提上日程。作为第一家A+H模式发行的公司,其所隐含的里程碑意义自不待言,工行IPO也被证监会提升到了战略的地位。为了保证工行能够平稳发行和上市,发审委歇工了,新股上市也少见踪影。很明显,证监会是在为工行酿造一个极佳的市场氛围,同时也是在鼓励市场做多的信心。于是,“大象起舞”的景观出现了。在当时的情形下,也只有“大象”们才能聚集投资者的信心,股指随之上扬。当然,任何资金都是逐利的。在大资金深度介入大盘权重股之后,唯有继续做多才有获利的可能,因此说,“二八现象”的出现也是与工行上市分不开的。况且,只要工行股价不产生大的波动,市场主力就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其三,在经历了上半年鸡犬升天的行情之后,绝大多数股票的价格体现出其估值水平,再往上涨就存在泡沫。而大型蓝筹股由于涨幅有限,其估值优势凸显。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价值投资理念也慢慢地在市场中扎根并被逐渐深化,被低估了的大型蓝筹当然更容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重点关注。正是价值投资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纷纷入驻大盘权重股,在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中,无疑会导致这些股票纷纷走高。相反,那些靠概念、靠题材或靠消息上涨的股票由于题材兑现,或业绩不足以支撑股价,其股价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四,尽管工行及其它新股的发行对市场有一定的“抽血”作用,但随着行情的火爆,资金面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统计显示,7月份6只新基金的发行总份额达到342亿份,8月6只新成立的基金首发规模总计也有182亿份,而9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则超过300亿份,再加上QFII额度的增加,保险资金进入等,近几个月新增资金累计在千亿以上。由于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现象严重,这些新资金的“扎堆”也为“二八现象”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然,从一轮大牛市来讲,“二八现象”的产生也导致了牛市的真面目被扭曲。而且,如果仅仅是靠指数的“虚涨”,如果大多数的投资者总是只赚指数不赚钱,这样的牛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注定是短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