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亲历神秘外交背后的16人:中国高端访问10》
当双方的代表团成员步出谈判大厅时,等候已久的中外记者们停止了相互之间打发时间式的谈论,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代表们的面部,想从中窥视出谈判的结果。令人欣喜的是,葡萄牙代表团团长鲁伊?梅迪纳脸上堆满笑容,不断地向面前的记者频频招手,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他并不在进行一场严肃谈判,而是在进行一次友好的访问。 根据双方事先商定的时间,9月9日—10日,第二轮会谈又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有趣的是:因为在第一轮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借用了唐人的诗句来比喻谈判,而当时有不少外国记者都无法理解其中的准确含义,所以前来进行第二轮会谈采访的记者们都将《唐诗三百首》带在身上,准备随时查阅,以便能够搞懂周南说话的真正含义。但出乎记者们预料的是,周南此次会谈并没有引用唐诗,而是在会谈开始之前,在谈判席上借用了晋代画家顾恺之喜欢倒啖甘蔗的典故,来形象地概括中葡会谈的进展和形势,意思是会谈仿佛从头部到根部倒吃甘蔗那样,越吃越甜,在这个阶段已经“渐入佳境”了。周南借用这个典故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双方团长第一天见面时非常热情,两位团长一见面相互热烈拥抱,比起第一轮谈判时仅以热烈握手来表示礼节,感情上则更进了一步,显示出了双方关系的融洽以及谈判确确实实有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葡萄牙代表团接受了中国代表团的邀请,到山东进行游览和参观。 其实,周南的祖籍是山东曲阜。“我们家,是在祖父那一辈,因为闹饥荒才逃到东北去的,最先落脚是在辽宁,时间大概是在清末。就像《红旗谱》里的朱老忠那个样子。”周南说,以前那么多年,他其实很早就想回老家看一看的,但年轻的时候上学、闹革命,工作后又长期在国外工作,一直都没能找到合适的时间。“我们与葡萄牙政府进行澳门问题谈判时,为了缓解谈判的紧张情绪,每谈一轮,我尽可能领着葡萄牙人到中国的一个地方转一转,一边旅游,一边顺便通过私下接触就一些问题进行磋商。”借这个机会,周南才第一次踏上了祖籍的土地。 “当时,我领着葡萄牙人上了泰山,看了曲阜。对于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虽然早就知晓,但在亲眼目睹之后,依然颇感震撼。”周南说,中国最早的史书《春秋》,写的就是鲁史;中国最早的外交家晏子,则是齐国人———因此,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就是文化之邦、礼仪之乡,外国人应该品味品味。 第二轮谈判结果仍然如人们事前预料的那样顺利,尽管双方的会谈是以“保密”的方式进行的,然而会谈之后的新闻公报却对此作了愉快的报道:“双方在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就各项议程的实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进展。”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10月21日至22日,中葡双方继续在北京举行了第三轮会谈。周南在会谈进行之前,又引用了唐代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来暗喻会谈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周南还极力赞赏北京的秋天是“黄金季节”、“成熟的季节”,暗示这轮会谈将会有丰富的收获。 第三轮会谈不仅气氛是友好融洽的,而且在实质性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取得了广泛的一致。到此为止,中葡双方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谈判算是告一段落,谈判的第一阶段顺利结束。从第一阶段的三轮会谈所发表的新闻公报来看,中葡双方都强调了会谈的气氛是友好的和融洽的,双方对会谈的结果均表示满意,中葡双方的谈判代表在会谈的前前后后也时常表现出合拍和契合的迹象,还流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神色。这一切,似乎让人感觉到:中葡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谈判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然而,后来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这年11月17日,周南应邀访问葡萄牙。虽然葡萄牙外交部通过新闻媒体一再向外界强调这次访问是属于礼节性的,不过由于周南既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同时又身兼了中葡澳门问题谈判代表团的中方团长,所以他在谈判期间出访葡萄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外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从形式上看,周南在出访葡萄牙期间,确实受到葡萄牙方面隆重的礼遇和热情欢迎。比如葡萄牙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先后都与周南进行了会晤。
![港澳回归纪念币 第46节:周南 港澳回归那唇枪舌剑的背后(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43925885407.jpeg)
然而,不久,葡萄牙周刊《快报》就发表文章披露说,葡国外交部长认为葡中双方在关于移交澳门的日期问题和居住在澳门的居民的国籍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紧接着,在葡萄牙处于执政地位的社会民主党对移交的日期问题表示了态度,该党的发言人公开向新闻界说,葡萄牙难以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0年之前收回澳门管治权的立场,并且提出了葡萄牙的要求———在2017年将澳门移交给中国最为合适。与此同时,葡萄牙国内也出现了将澳门的管治权移交日期拖到21世纪的种种言论,有人主张2003年移交,也有人赞成2007年移交。一时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狂言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