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亲历神秘外交背后的16人:中国高端访问10》
结束对东京的访问后,邓小平一行乘坐东海道新干线“闪光81号”列车前往京都、奈良、大阪访问。在奈良时,访问团下榻的酒店碰巧有一对新人举行婚礼。邓小平知道后,出现在婚宴现场亲自向新人祝贺,一时被传为美谈。符浩说,作为来自古老邻邦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的亲切平易给日本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鲜为人知的是,邓小平此次访日时,符浩为了向他面呈一份国内紧急电报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邓小平访日第二天,一纸电报飞到了日本:“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约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有要事相谈。”收到电报,符浩马上联想到美国驻日本大使曼斯非尔德曾和他的一次谈话。“我与曼斯非尔德的私人关系很好,是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天,曼斯非尔德给符浩打电话,告知他即将离任。符浩在中国大使馆设晚宴为曼斯非尔德送行。谁知正在吃饭时,曼斯非尔德忽然高兴地凑到符浩身边,在他耳边悄悄地说:“老朋友,我不走了。”符浩被搞糊涂了,瞪大眼睛望着曼斯非尔德,只见他双手一摊说:“下午2时接到电报,改为留任。”恍然大悟的符浩一改往日的儒雅,举起酒杯大声说:“送行饭改为留任饭。干!连干三杯!”欢声笑语中,曼斯非尔德向符浩询问对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印象如何,并透露说,某人喜欢喝酒,某人可能担任第一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那一次好似随意的聊侃,却让外交经验丰富的符浩立即意识到其可能蕴含深意,捕捉到中美之间将有重大事情发生的蛛丝马迹———莫非中美将要建立外交关系了? 想到这,符浩不敢怠慢,因保密重要,在国外不能用声音来读这重大的事情,他即刻用大字将电报内容抄写下来。赶到邓小平下榻处时,警卫员告诉符浩道:“首长刚起床。”符浩说:“有要事。”就这样,邓小平身着睡衣在卧室接见了符浩,并在电报的背面写下了八个字:“回答国内,回去就见。”11月,邓小平从日本回国,接着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三中全会。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1月,从美国访问归来,邓小平特意在日本作短暂逗留。3个月内,邓小平两到日本,第二次访日是访美回国途经日本。两次均全程陪同的符浩看得出,邓小平两次访问心情大不相同。可以说,第一次访日,邓小平始终处在为擘画中国发展蓝图而不停的思考之中。而邓小平第二次访日,符浩明显看出他心情特别愉快,笑容时常挂在脸上,还饶有兴致地到富士山下的风景胜地热海一游。正如符浩所言,“两件大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美建交)都放下,来日本与新老朋友加深感情,看看风景放松心情”。 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符号”出自罗瑞卿的一句戏言 凡认识符浩的人都说,符浩是个与日本有缘的人。仅仅出任过驻日大使,符浩怎么会给人留下“与日本有缘”的印象,这种说法似乎让人匪夷所思。其实,提起符浩的“日本缘份”,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也就是说,符浩与日本打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外交家符浩曾在战场上与日本侵略军短兵相接,还是一个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符浩被人称为从黄土地走出的外交家,原名符忠孝,1916年4月降生在陕西醴泉(今礼泉)县东乡15公里处的西张堡村一个贫苦农家,世代都是以种田谋生的穷苦人。苦难艰辛的童年生活没有磨灭符忠孝的志气,反而激发他求知上进的信念。10岁时,符忠孝入学校学习,他聪颖灵慧,刻苦努力。城里来的“洋先生”给他启蒙同时,也给他带来新知识。 1929年关中大旱,蝗虫肆虐,醴泉县出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饿殍载道,鸡犬无踪”的悲惨景象。西张堡村这个仅有4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竟有7户人家绝了户,人们被迫背井离乡。年仅13岁的符忠孝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跟着大人外出谋生。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在漂泊的生活中他一直没有忘记读书写字,还时常给工友们说“古经”、编“闲传篇”,灌输一些进步思想。1934年夏,18岁的符忠孝考入县立房巷小学5年级,次年凭借毅力和聪颖,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西安师范犹如符忠孝人生中的一座桥梁,连接起他艰辛坎坷的过去和风起云涌的未来。在那里,这个正直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寻找中国和自己的出路。 1935年,日寇的侵略魔爪已由东北伸向华北,翌年春天,符忠孝写下了他第一首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句:“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1936年12月9日,他响应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号召,参加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当年冬天,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日红军已进驻到距西安以北百里之遥的嵯峨山,政治气氛较前更为自由和宽松。符忠孝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救亡运动,并经常写一些进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