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每月大致为200亿规模的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即将突破万亿数量。这个标志性的数量,引起了中外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钟伟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长篇宏论,题目是“中国万亿外汇储备往何处去?”来都来了,现在又不得不忧患怎么个去的问题,至少意识上还“将就”。
说教授的文章将就,不是妄自菲薄地评价专家的水平,而是说,教授的研究成果,思维还停留在对于目前状态的一味顺应上,当然也包括对西方经济学概念和定义一类的固执,进而造成与客观实际情况的脱节上。
经济学问题,无论理论研究模型多么复杂,其实质都是简单和实在的。外汇储备问题,表面上看,好象是隐约地感觉到数量是否是多了,是个应该怎么花的问题,而背后其实是一个目前大家都还不愿意正面回答的问题:美圆到底是个好东西还是一个可能要变坏的东西?
许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的外汇,有个老外说,中国可以用多少的外汇请多少个外国教师,请多少个足球明星和教练,盖多少个房子等等,这种事,尽管好玩和有趣,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毕竟都还是奢侈消费,弄不好还有麻痹辛勤劳动斗志,乃至精神鸦片的副作用,不能干。与其如此,还不如这么干:派遣多少批、多少个银行干部到孟加拉,考察一下人家的所谓穷人银行是怎么个办的;组织若干的老红军、老战士、老干部代表,到各个国家看看人家的民主、人家的政治、人家的司法,都是怎么个先进或者是怎么个落后乃至腐朽的;招募若干的重病患者,到医疗改革已经搞完了的国家,考察下人家是怎么“医改”的;组织若干的下岗职工,考察下人家是怎么实行社会保障的;最省钱的,也至少可以组织尽可能多的农民,到国外开开眼界也好。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把可能多余的外汇,花在自己身上总比花给别人好哪。
钟伟教授也在关注外汇,他在书斋里提出了“慎思谨行”的呼唤,呼吁创新储备管理体系的新思路。这些思路是否行的通?
关于“动态的界定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最尖端、前沿的宇宙“黑洞”问题研究。
关于“多元化使用渠道”,比如投资于国家大宗战略物资,不错的想法,但要考虑到人家卖方的意图,这就麻烦了:如果早已做好局,把你当作猎物一样地盯上,你买的,就涨价,你卖的,就降价,那么,你手里的多余储备可能不是宝贝而是麻烦了。比如,用储备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可是搞了许多年了,理论上,技术改造确实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道路,可是,事实上,国有企业搞的好的,并不多。所以,想法好,但外汇不一定就能用的好。连人民币都用不好,用外汇进行技术改造就一定能搞好了?我看要打一个问号。再比如,用外汇储备大力引进人才,想法也挺好,但是,这什么才是人才,由谁来评定,谁说了算,又完全可能是一个“玄之又玄”。至于用外汇充实社保资金,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可能过于超前。
所以,书斋里的理论,根本就不适合实战。
中国的外汇储备变化,是世界范畴内的一场经济大战。
国家的管理精英们是知道的,央行的汇金公司,就是为了承担外汇的保值、增值使命的。目前大致的思路是,国家用外汇注资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中,并希望用吸引外资和通过上市吸引内资来对冲部分风险。但是,如果乐此不疲地陷入到回收本币,又拿来购买更多的外汇,又再去吸引。。。。。。的循环中,这和猫的屁股上被抹了辣椒,越舔越兴奋的情形很象,要导致的可能是一种更严重的局面。
问题又重新回到了实质上:到底如何看待美圆?如果是坚挺的宝贝,那多多益善;如果是未来的“垃圾”,那么,我们那些所谓精明的循环,效果无非是又一次在用全国人民的辛苦劳动为全世界人民,主要是为美国人民买单。
在国际化的洪流把中国卷入了全球产业链条的分工之后,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工厂;在森林体系火灾的种子酝酿和演变的前夜,我们成为了世界的客厅和厨房;现在,我们是否又要成为世界货币流动中的垃圾场?好在,我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口号,可以把垃圾再生和利用。如果谁简单地说,藏垃圾于民,那我可不要,但如果说,可以搞循环经济,还可以有许多优惠政策,象各种对冲一样,那就完全可以搞。至于什么理论模型、什么研究成果,可能在学术范围和视野内有价值,对于真刀真枪的无硝烟战争,那根本没用,也没有认真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