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英国的《金融时报》赫然登出一则消息,河南双汇集团准备挂牌出售,估价达8亿美元左右,并吸引了JPMorganParners、美国国际集团以及新加坡淡马锡的兴趣。一时间,舆论哗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众多金融机构,投资银行,食品行业企业都在巡视,观望,希望从中嗅出各种味道,就连我们平时立足实业的行业顾问,这几天手机也响个不停,整个中国春节都在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行业咨询,当然,高价的咨询费竟然意外地成了过年的礼物。
接下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竞相出来辟谣,我们且不管这则消息的出处与真伪,从各种资料看,接触可能有,但现在就下并购结论为时尚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行业的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到来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这让我不禁重新开始审视这个我们已经关注很久,并且已经开始接触并作尝试的行业来。
应该说,食品行业是切实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而我们的温饱问题又是在不长的时间以前才得到解决,并且涉及到我们政府极为关注的三农问题,所以显得异常重要,而最近十年该行业的大发展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五百强企业里,食品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然而恰恰是由于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并没有太高,加之国际上的规模现代化发展的价格压力,使得单体的盈利空间非常渺小,就使得这个行业必须依赖规模经济发展壮大。这就是为什么几大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这个行业的根本原因。我们好像除了双汇、雨润、金锣等几个知名品牌外,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而这些企业又基本上都分布在产地大省(因为可以有效地控制运输半径,降低运输成本)。
面临着利润压力,规模经济和境外巨头的压力,行业企业开始大规模地需求资金支持已经变得颇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双汇还要频繁地接触境外资本的真正意图,而雨润在香港股市并没有完全恢复状态的情况下,就力主上市,与此因素不无关系。
那么,食品行业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地寻求到合适的资本呢?笔者以为,了解了各种常见投资形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最佳的可接触对象,让我们逐一来认识一下这些资本渠道:
战略性投资:立足长远利益,并不是特别看重短期利益,通常对于该行业有较强理解或者研究,或者拥有与该行业类似的产业或产业链延展的需要,注重未来的投资布局或产业布局,鼓励并希冀被投资企业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的释放。
财务性投资:注重短期盈利性和所投资的可变现性,通常要么希望通过投资来获得巨大的利润空间,要么希望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上得到迅速的可变现溢价。
分拆上市:将集团或公司层面的不良资产或者可疑资产或者特别资产从资产盘中剥离,然后将其余部分上市。
整体上市:整合非上市部分,合并报表,统一上市。
中国产权交易所:可挂牌出售股份,为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开募集方式。
其实,具体的企业,有不同的方式,我们很难寻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况且企业历史,特点,管理,估值,财务状况,股东期望等都有很大不同,但只要立足自身,结合发展,多加实践,互利共赢,迎接属于自己的资本自由一定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