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站在世界体坛巅峰的19人:中国高端访问9》
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冠军以后,王义夫再次摘金已经走过12个春秋。一切来得太慢,王义夫足足等了12年才等来了这块金牌;一切又来得太快,短短的几十分钟里,王义夫经受住了严峻的心理考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回顾王义夫赶赴奥运会的路程,真的可以用风雨兼程来形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24岁的王义夫以中国射击队男子手枪组“第一神枪”的身份参加了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但最终仅比冠军得主许海峰少了2环,以564环屈居第3名。4年后的汉城奥运会,由于求胜心切,志在必得的王义夫在手枪慢射决赛中仅取得第8名。连续经历了事业中的两次重大挫折,王义夫性格中的韧劲发挥了作用,逐渐成熟的他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得1金1银,成为了那一届奥运会射击赛场上的风云人物。而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王义夫都只获得银牌,与金牌失之交臂。 值得一提的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甚至可称为王义夫在奥运会上最为抱憾的一届。王义夫赴亚特兰大前已被诊断患有低血糖和中耳炎,赛前几天他时不时地被头晕病所折磨。当打完第9发子弹后,王义夫以667.1环的成绩暂居第一,领先意大利选手迪唐纳3.8环,冠军已经在向王义夫招手。然而,体力不支的王义夫最后一枪仅打出6.5环,最终以0.1环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功亏一篑。梦寐以求的桂冠刹那间花落旁家,王义夫痛苦地跺跺脚,满面惆怅地望着电视显示牌。突然间,他的身子摇晃起来,昏倒在地,在场的观众无不被这突如其来的情景愣住了。王义夫事后说:“我打出最后一枪的一刹那,突然感觉眼前一黑,那一枪完全是凭感觉打出的……” 这次雅典决赛时,王义夫在打完第8发的时候,他把手压放在心脏的部位,在场的观众都大吃一惊,真担心又要上演8年前的那残酷一幕。实际上,王义夫当时的心跳已经在180次左右,他是在按照平时训练时的习惯安慰一下自己,让自己的心跳跳动稍微平稳一些。“在那么短的时间里,作些有益的自我暗示将180次的心跳给它降下来,这是最主要的。”确实,射击运动是非常矛盾的,要求运动员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高度自制。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其实便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比赛。 经历了亮相洛杉矶、兵败汉城、收获巴塞罗那、悲壮亚特兰大以及淡定悉尼,老将王义夫又在雅典演绎了辉煌的“希腊神话”。多少年来,每天都是重复一样的生活,每天都怀抱一个信念,年复一年,虽然备受煎熬,但能再次收获金牌,王义夫已经非常满足。 不服输的“老枪”总将“冠军梦”揣在心中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奖体育英雄浪潮。在巨额奖励之后,有的运动员渐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目标。有些很有才华的运动员,本可以为祖国争得更多的荣誉,却早早地退出了运动场。

按常人的逻辑,王义夫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金牌以后就激流勇退,那样就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但是王义夫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枪,他依然和年轻人们一起奋斗在射击场,并一直稳稳立于世界顶尖射击选手的行列。日常生活中的王义夫是快乐的,他已经将射击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我根本没有想过什么时候把枪给交掉,或者我以后干什么。因为射击现在已经融入到我生命当中,如果有一段时间我不打枪,我心里很难受的,不管什么枪打几枪,哎呀,心里很舒服,现在对枪就是一种爱”,“44岁其实在枪手里算不得什么。奥运会上,六七十岁的射击选手也有呢!瑞典的斯塔莫克就快70岁了,手不抖眼不花,打得好着呢!” 王义夫生长于一个军人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喜欢射击,从小酷爱打弹弓。当年,从事医务工作的母亲常常从医院里拿回来用过的装青霉素的小瓶子,给儿子当练射击用的靶子。后来,弹弓玩得不过瘾了,王义夫喜欢上了枪。在他13岁那年,父亲花了27元钱买了一把老式步枪,后来又咬咬牙花了65元买了支气枪。从此,王义夫与枪建立了深厚感情,也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