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济时报》10月11日07版
市场化一直是监管层的努力方向,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新股发行询价制的实施到目前进行的股改等,可以说都是在为市场化打基础。新老划断后,中国证监会的市场化步伐迈得更大,不仅“猴急”般地撕毁自己当初“三步走”的承诺,而且新股也是密集地发行和上市,结果导致两地大盘有不堪承受之重。在此过程中,投资者的信心也遭受了打击。
以行政管制方式来管理证券市场的弊端有目共睹,市场化因能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大受监管层和投资者的欢迎。问题是,在当前还存在诸多制度缺陷的情形下,市场化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工国际是新老划断后的第一股,当时也被认为是市场化发行的第一股,但上市首日的暴涨却给市场化发行一记重重的闷棍,也为投资者所诟病。尽管其后管理层对于新股上市颁布了相关的游戏规则,挂牌当天出现大涨的仍然不乏其例,“新股不败”的神话继续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上演。而造成“新股不败”神话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二级市场估值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前,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方星海透露,在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后,“有关方面会安排由拟上市公司和承销商自己决定上市节奏。这很容易激发内地企业到沪深交易所的上市热情。”方星海曾任上交所副总经理,其言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如果新股发行和上市能从行政上的作为过渡到行政不作为的市场调节,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大跃进式的市场化真的能变成现实吗?
需要指出的是,解决了股权分置这个重大的制度性缺陷,并不能解决中国股市其它方面的问题。在基础性制度建设还没有完善的格局下,目前的市场化毫无疑问是“跛脚”的。拟上市公司和承销商自己决定上市节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市场调节作用。当行情持续走好的时候,新股发行上市的节奏就可能会快一些;而在行情不好甚至是熊市的时候,新股的扩容速度自然而然地就会慢一些。显然,这种调节作用也会抑制一级市场的暴利模式。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股市目前还是处于“圈钱”的初级阶段。许许多多的企业上市就是为了“圈钱”,融资只不过是其一块“遮羞布”而已,大到央企小到民企概莫能外。而从上市公司的“圈钱”到企业的真正融资行为,这中间还需一个质的飞跃。然而目前的现实却是,新股IPO是以市场化发行之名,行“市场化圈钱”之实,上市公司“圈钱”才是市场的主流,新股融资离这个质的飞跃还相去甚远,股改之后的全流通A股市场仍然如此。不错,由拟上市公司和承销商自己决定上市节奏,容易激发内地企业的上市热情,但也更容易激发其上市“圈钱”的冲动。
市场化不能脱离有严格约束力的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否则市场化注定要走弯路,而投资者为其埋单将是不争的事实。以“史”为鉴。中国股票市场发生的多起包装造假上市、欺诈上市,其根源在于违规成本低,而在违规成本低的背后则是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的缺失或缺位。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于基础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其中包括法制环境的建设,而这也是实施市场化的保障。没有这个保障,市场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国人曾经深受“大跃进”之苦,相信许多人对此还记忆犹新,在股市条件还不具备时搞什么市场化的“大跃进”,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市场化是中国股市的必由之路,也是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的需要。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其发展才会更稳健。中国股市的诞生仅仅只有十几个年头,但它决不应成为与成熟市场接轨的好大喜功的“追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