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联合国秘书长个人魅力与政坛之路:潘基文传》
我想说说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我最喜欢的是这里的人们总是过着明朗的生活。虽然离不开当地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这里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和谐。东方的大人们总是习惯于无条件地压抑孩子,然而美国与东方的传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儿子和女儿之间总是充满了灿烂如花的笑容,为明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有好的方面就必然有坏的方面。至少在我看来,并不认为这样做很完美。对于十来岁的青少年,美国社会给了他们过多的自由。青少年过分享受生活,或者父母和子女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父母不予干涉,尽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西方的美德,但是不符合东方的美德。我们在马林县住了七天,然后去了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我住在当地经营农场的约翰·贝里特(John Barret)先生家。 美国人对韩国的认识严重欠缺,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韩国有词典吗?韩国有大学吗?男人和女人也约会吗?类似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在波特兰,我们偶然有机会见到了印第安人,不仅欣赏了他们独特的服装,还观看了他们的传统歌舞,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我们在波特兰停留了七天,然后去了华盛顿州的斯波坎。美国人的生活离不开汽车,看样子他们非常讨厌步行。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我们看见很多地方都标有"汽车剧院"、"汽车饭店"的字样。驾驶汽车,直接开进剧场或饭店,然后坐在汽车里看电影或者吃饭,听起来非常奇怪。不管怎么说,汽车、电视和冰箱都是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 8月22日,我们去了华盛顿DC。这里聚集了来自四十三个国家的一百一十七名代表。在华盛顿,我们的生活变得真正有意思起来。不仅人种各异,禀性气质更是形形色色。我们住宿的地方也不再是普通美国家庭了,而是韦斯利神学研究会(Wesley Theological Seminar)的宿舍。 无论是早餐,还是午饭、晚饭,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享盛宴,立刻就让人感觉到了家的温馨。有一天,我们还举行了"世界之夜"的联欢晚会。作为韩国代表,申恩珠跳了扇子舞,被评为最有人气的节目。 令人感叹的是,所有的代表都不肯让自己的嘴巴闲下来。郭英薰还创作了《Vista Song》,各国代表放声合唱,为韩国争得了荣誉。(中略) 我们怀着韩国代表的自豪感,努力不输给任何人。对我们来说,最光荣的时刻莫过于见到肯尼迪总统了。我们首先参观了白宫的内部办公室。十一点钟,接见开始了。 啊,这就是肯尼迪总统!以前只是听说,或者通过照片看到,此时此刻却就在眼前。肯尼迪总统显得很沉稳。他做了两三分钟的演说,然后跟几名女生握手,就进去了。 我也努力想和肯尼迪总统握手,最后还是没能如愿以偿,想想也只能苦笑了。 晚上七点钟开始了告别晚宴(Bon Voyage Dinner)。格兰特将军(General Grunther)的演说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闭会仪式结束了,各国代表相互拥抱,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已经让大家亲如兄弟姐妹了。第二天,我们一百一十七名代表互道再见,也告别了美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还有亲切的美国朋友,还有美国。 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处处都显示出潘基文的特征和个性。潘基文的外交官同事们读了这篇文章,忍不住哈哈大笑,连说潘基文跟从前完全没有两样。

这篇短文中几乎没有潘基文的个人体会。那个时代的青少年普遍不善于自我表现,然而潘基文的情形尤为严重。 与潘基文同时访问美国的郭英薰先生说:"基文好像特别不喜欢抛头露面,表现自己。我略微有些心浮气躁,但是潘基文从来不会这样。"通过潘基文写的文章来看,他准确记录了时间、地点、人名、活动名称,就像提交报告书。 最能体现潘基文特征的部分就是关于见到肯尼迪总统的描写。他这样写道:"啊,这就是肯尼迪总统!以前只是听说,或者通过照片看到,此时此刻却就在眼前。"这是文章当中仅有的使用感叹号的句子。看来,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尽管他努力靠近肯尼迪总统,希望跟他握手,却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只能露出苦笑了。别的学生争相挤到他的前面,尽力靠近总统,他无可奈何地被排挤到了后面。通过最近公开的照片来看,虽然潘基文距离肯尼迪总统也很近,但是有别的学生挡在前面,所以他也只能露出半张脸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