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历史博弈中的丛林法则:破局》
宗弼出来后骑上快马,直奔宗干王府,添油加醋地对宗干转述希尹的话:"你以为有了熙宗靠山,当上了元帅,就相安无事了吗。熙宗是我一手扶植起来的,没有我,他哪能登上御殿龙座。现在可好了,你们封官加爵,倒把我忘却了,岂有此理!"宗干也感到有些紧张,可仔细一想,希尹扶助熙宗确是尽心尽力,联手除去宗磐逆党,他也竭尽其忠,何况他也算是帝室之后,不会走得太远。于是为他辩护说:"酒后戏言,不必当真!" 次日晨,宗弼又借向皇后辞别之机,状告希尹。皇后安慰说:"皇叔且行,不用担忧,容我款奏天子。"宗弼离京之后,熙宗很快从皇后那里获得密报,心中暗暗吃惊,即令皇后召问宗弼,欲问个究竟。 皇后遵命,即派燕京留守完颜阿普星夜兼程追赶宗弼。终在良乡追及,促其火速返京。宗弼回到京师,立即觐见天子,面奏希尹反状。熙宗怒目吼道:"朕欲杀老贼久矣。为何宗干为他辩护!"于是,下了一道赐死密诏,诏云"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中无君,言宣不道",并把裁处大权交给了宗弼。宗弼率军包围希尹府第,宣读皇帝赐死密诏,处死了希尹,同难的还有其子及僚属萧庆等。 完颜希尹酒后的话虽然是酒话,但也是内心想法的流露。正是因为在酒劲的作用下,他才说出了这样口不择言的话,给自己也带来的杀身之祸。 正因为这样,有人对饮酒显得特别的谨慎,甚至下决心戒酒。春秋时期的政治家--齐桓公的上卿管仲,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湛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有一次齐桓问他为什么不饮酒,他说:"我听说酒喝到肚子里,舌头就会失去控制,话就会多起来,话多了就会说错,说错了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最后管仲说:"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由此观之,酒是破局的一种道具,运用得心应手的话,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观友知其人 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身边的好友。看看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些什么样子的人,通常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因为志趣相投,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一个相同的事业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创业进步的伟大目标;而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吃喝玩乐而走在一起的,他们有的只是在一起赌博、胡闹的随意性;而最可憎的应该是那些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走在一起的,他们内外勾结、狼狈为奸。所以,根据不同人所交结的朋友不同,我们就可以来认识所考察的人是贤才,还是不肖的坏人。这样,我们就能对他人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所利用而掉进他人所设的局里面。

贤士是永远和贤士趣味相投而在一起的。俗话说,鱼爱鱼,虾爱虾,乌龟爱的是王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集团,是怎样在"物以类聚"这一规律下聚在一起的。"观其友而知其人"的智慧,用来看北洋军阀,是最合适不过的。 北洋军阀这些人,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我们先来看看袁世凯,他是一个唯利是从、唯利是图的人,说他是两面派,未免冤枉了他,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多面派。在晚清复杂的政治格局中,他八面玲珑,不管风向哪面吹,他都会顺风而动。 1885年,袁世凯经李鸿章保荐,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在北京,袁世凯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其他的社会关系,广交权贵,很快就博得官宦们的宠心。他们认为袁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进而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 同时,袁还极力谄媚巴结慈禧太后的亲信、握有兵权的荣禄,他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并百般地向荣表白其倾慕之心。 于是,袁世凯很快就在荣的心目中有了位置,荣称其为"特殊人才",欲大力提携。从此,袁世凯打通了步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道路。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的实力也大大减弱。清王朝感到现有的军队很难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便想再建立一支新型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