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也语言 败也语言:说话的力量》
像亚马逊这样的在线购物公司和Paypal这样的在线付款系统让各大商场抓狂不已;只要轻点鼠标,购买的货物就直接可以送到门上,无需你再同另外一个人打交道。当然,这种人类沟通的缺乏也有弊端,比如说当你真正需要一个人对你提供帮助的时候。当然这么做会有一些利益权衡,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提供"即时帮助"的操作员的现场服务,那么它肯定比那些只能提供自动机器答复的公司拥有更多的优势。 人性化和个人化是 "方便"这一概念的重要构成因素。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一个快餐国家,而现在几乎已经成了一个自助国家。这一趋势的第一个标志也许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的自助式加油站的出现,但自助的趋势在加速发展。人员节省的公司财务原因还是其次,驱动这一趋势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顾客"方便"。也许我们永远不会达到那一天:完全不用同销售人员打交道,整个世界的服务都是由礼貌的机器人提供的--但是对于来自于40年代的时空穿行者来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他们不能想象的了。 "街道,不是华尔街" 美国人对公司化美国一直抱有爱恨交加的情绪。从对失败者的同情到谚语"小东西往往是好东西",美国文化更多反映的是主街上的小商店所面对的挑战,而不是华尔街的大企业。为小公司工作--或者,更好的是,为自己工作,做自己的老板,创造自己的生活(或生活方式)--我们很多人仍然以此为理想。在大多数的美国社区中,街角的夫妻店已经不见了踪影,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是美国的缩影,是我们喜爱的美好画面(个人化服务,社区,努力工作,独立性)。我们不再是一个家庭农场或者小店主式的民族,但是我们仍然欣赏--并且崇敬--那些还处于这种生活方式的民族。 因此,你的公司越是能够呈现出一种个人化的、实实在在的、老实可靠的形象--这些都是小企业的优点--你就越有可能获得大规模的成长。"足够大的服务,足够细微的关怀"这句广告也许是最好的桥梁,因为有的消费者虽然很厌恶大公司的非人性化的特点,但却同时欣赏大公司的速度、服务和能力。 关于这一点,象征的手法非常重要。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虽然惠普公司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公司,它仍然非常强调并且尊重公司的起源,仍然用公司刚起步时在帕罗奥多的小车库作为公司的象征。街道是并且将永远是美国的特色。

HSBC银行是另外一个象征性的例子。现在它的银行分支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巴西到香港,因此很难将这个真正的国际性银行同街角的小银行联系起来。然而,伴随着HSBC银行的标语"世界的当地银行",HSBC正在给自己树立一个街道的形象。在这个自动取款机的声音取代了真人声音的行业里,HSBC的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街道"的形象阳光、温暖、个人化、可以接近,而相比之下,"华尔街"被看作是全球性的、冷冰冰的、玻璃水泥的建筑物,办公室的隔断里到处都充斥着对利润数字的关心,而不是对人的关心。美国人仍然憎恨"镀金时代"里"强盗大亨"式的发家,而我们对华尔街所象征的巨大财富积累也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是我们并不讨厌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或者Google创始人这样的亿万富翁,因为他们都是以非常小的规模起步,并且在我们的眼前逐渐成长起来的。 "街道,而不是华尔街"这一主题的确要实践到顾客服务、顾客关怀和企业与顾客的沟通中,因为这才是美国人眼中的标准。这就是将政治沟通的概念:个人化,人格化,移情化和人性化实践到产品、服务、营销和顾客关系中去。 从政治角度讲,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我形象应该是小镇上的"街道",而不是曼哈顿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建国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以农场主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尽管杰弗逊的农业共和国的理想成分大于现实。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西扩,对荒野的征服,使我们在感情上更加依赖这片土地。很多人仍然把城市与犯罪、人群和水泥建筑物联系起来。美国人的梦想依然是广阔的天空,一望无垠的地平线,充满牛奶和蜂蜜的土地,绿油油的草地--而不是丑陋的城市建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