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也语言 败也语言:说话的力量》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还是脱离不了背景情境这一概念。 不到五分之一的美国人(17%)能够说出美国高等法院9名法官中3人的名字。也许有人说这个结果实际上已经不错了。但对比之下看看这个事实:整整三分之二的(67%)的美国人能够说出"活宝三人组"(Three Stooges)里三个演员的名字。这也许是个可笑的问题,但它的确说明了一个真正的问题:大多数的美国人并不像那些政客及负责报道此类新闻的记者那样,他们不生活在政治世界中,也不呼吸着政治空气。 说到使用公众不熟悉的词语,商业界做得更是过分。我们倒也能够原谅微软的比尔·盖茨谈论人类思维的"二进位制",因为他的确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但是美国企业界的领袖们太容易受到冗言的诱惑了。如果你是eBay的CEO梅格o惠特曼(Meg Whitman),那么你为什么必须得说你"对于能够支持网络使用量增加的基本原理,感到深受鼓舞",而不直截了当地说你"很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因特网"。如果你是戴尔的CEO凯文·罗林斯(Kevin Rollins),你会告诉人们公司需要"在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方面增加雇佣量",那么为什么不简单地说戴尔需要扩展业务,增加人力呢? 这种现象太常见了,各公司的头头们就喜欢把语言作为一种武器去把事情搞得模糊复杂,让人们摸不着头脑,而不是作为一种工具去启迪人们,或者简单明了地告诉人们一些事实。当你不经思考地使用一些模糊的、深奥晦涩的语言时,不论你是因为懒惰,还是出于不好的习惯,还是没有意识到听众并不是来自于说话者所处的环境,你的沟通努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有些词汇也许是非常好的SAT考试词汇,在鸡尾酒会上你使用这些深奥高雅的词汇也许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你的主要目的是沟通,那么最好要小心,不要张口闭口使用这种普通人难以一下子明白的词语。向支持者作演讲,向潜在顾客作促销,或者工作面试时绝不是合适的时机。 艾伦·索金举的一个例子,非常好地说明了语言情境的重要性,是关于他的节目《60演播室》(Studio 60)里面的演员D.L. 休利(D.L. Hughley)的。索金是这么说的:

"他成长于黑人区。他曾是一个阿飞。我和他谈论他的过去,那真是令人恐惧。他连识字还不会就从10年级辍学了,以后才自学识字的。他是个很聪明的家伙。但是我让他回顾过去,他10年级辍学的时候,或者是8年级亲眼看见自己的一个朋友被杀害的时候,那时候的他是什么样子的?他总是这样回答,‘哦,我总是能说的,说话是我擅长的。我没有运动员天赋,我没有漂亮的跑车可开。我能追到女孩的唯一方法就是我能说。‘我能看出来这对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多么重要。" 有的时候你应该摆脱日常的俗语,而有的时候你则应该尽量简单明了。正如我对我的客户所说的那样--有些人习惯于无论何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一定要记住:每句话都有合适它的时机,每个目的都有它的契机。 这里说的,还是一个背景情境的问题。 排列好顺序 说话时的词语顺序同样会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漏掉一拍,或者多了一拍,就会改变效果。说话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需要你以正确的顺序对信息进行正确地传递。 信息传递的排列顺序往往会决定这一信息的含义。电影也许能够很清晰地说明这一原则。著名的俄罗斯电影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蒙太奇理论说的就是,含义取决于画面和思想的排列组合。把两个毫无关系的画面接连呈现给观众,观众就会给这两幅画面赋予某种联系。一个镜头是一个蒙面杀手抡起一把刀,紧接着的镜头是一个张开嘴的女人,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这个女人受到了惊吓。但如果同样是这个女人张开嘴的镜头,而其前面的镜头是时钟指向凌晨三点,那么在观众看来,这个女人很可能显得不是在惊叫,而是在打哈欠。我们的大脑会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合成,然后创造出第三个概念,一个全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