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有幸参与了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营分支机构全区域大规模撤并重组的调研策划,组织执行,闲置资产和人员处理到回顾总结的全过程,其中的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有将下岗同事含着热泪站好最后一天柜台的情形,有山城市民不明真相的挤提,有总部同事因连续通宵达旦的指挥和策划组织而病倒,但愿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重组能真正重塑现代银行的形象,抵御外来强敌!
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先是中国银行,接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分别各自按照本行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大规模的分支机构和网点的撤并重组,前三者是完全走出山区,撤离农村乡镇,合并效益差的网点,其中各行的撤并调整范围和力度又有所不同;后者则主要是分区域调整,更多地考虑到与农村信用联社的竞争关系等因素。整个网点重组工作在沿海地区现在已经进入了收宫的阶段,我们有必要站在全国金融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作一次深度的回顾分析。
一、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重组的迫切性
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包括内资和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又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第二层次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层次是众多的城市及农村信用社或联社,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机构网点遍布全国,业务量占据绝对优势,当年由于实行计划经济而依据行政管辖区域进行网点布局,但经营效益差,包袱十分沉重。众所周知,我国在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包袱越重,则经营成本越高,其市场竞争力越弱,因此如何迅速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急待解决的课题。
根据国家金融工委对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进行全面改革的要求,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其数量庞大的分支机构和网点进行调整和重组已迫在眉睫,他们按本行的发展战略各自都提出了对银行结构作战略重组的指导原则,这其中包括中心城市发展论,边远地区收缩论,海内外同步发展论,上市融资论等等,前两种理论可以归纳表述为银行机构应从边远地区向中心城市收缩,而业务则从政策性专业银行向国际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方向转变,具体就是在银行的发展策略和资源配置上,对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进行政策倾斜,资源作重点投入,而对边远地区的银行网点全面撤退,业务逐步过渡,仅适当保留部分支撑整体银行网络架构运营效率的重点机构。
问题在于银行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都把调整的目光盯住了边远地区的银行网点机构和人员,这些地方的银行分支机构一般都存在如下的问题:
边远地区银行分支机构的存款等负债业务普遍偏低,经济效益多数很差,不良贷款率高,业务比较单一,由于业务上银行运送现金的距离较远,在山区对网点的运钞保卫工作风险大,金融案件防范困难,因而导致银行内部的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提高、而且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等等。现以广东省粤北地区部分原国有商业银行县市支行在1999年12月末的资料为例。
以上的资料已表明了边远地区银行机构的基本经营现状,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当地经济不发达,这些银行机构近期发展的前景很不乐观,管辖分行的管理延伸程度较大将导致管理漏洞的大量出现,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帐外违规经营禁而不止。
另外,我们部分边远地区支行的经营数据还取样于原某国有商业银行属下的19家支行,共78家所管辖的机构网点,平均每个支行管辖4个网点。截止至1999年底的财务和经营数据表明,这些支行的平均存款额为13,494万元,平均每个网点的存款余额为3,287万元,支行平均贷款余额为14,357万元,这些支行总的不良贷款率为73.06%,支行平均占用的固定资产(含帐内外)金额为2,469万元,成立至今平均每个支行的累计亏损总金额为 -3,821万元,支行与其管辖分行的平均距离为93公里,而网点的平均人数为16人。
这些支行的日常业务经营虽然部分可以实现资金平衡,甚至个别支行经营效益还能保持盈亏持平或略有微利,但由于管辖行横跨的区域大,管理层面多、机构之间的距离远、管理成本支出高,对管辖行在全部盈利中所占比例或在负债业务总量中所占比例极小,这是在边远地区全面撤并银行营业机构的重要依据。
下表是广东省某一原国有商业银行所属的机构网点在2000年上半年进行大规模机构撤并时所反映的情况。由此可见,被撤并的支行不论是存贷款总量,每年费用的投入均仅占其管辖分行的20%以下,对该分行在全省的总量而言,所占比例更在3%以内,但其配置的人员却占了其管辖分行总人数的24%弱,而经营亏损金额则占了高达25%以上的比例。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加入WTO以后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最大差异优势在于他们在国内机构的分布地域广,数目众多,服务品种比较齐全,因而任何结构性的短期调整都应与银行的长远发展战略相适应,不能自毁长城。而银行决策者要掌握撤并机构的范围和程度到哪里才不至于对整个银行体系伤筋动骨?这真是个两难抉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