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再次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演。由于我国金融改革的滞后,导致国际资本市场纷纷抢推中国概念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使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主导权和定价权逐渐旁落,中国资本市场影子化趋势日益明显。这让人疑惑: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怎会如此缓慢?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阻碍着改革?
股指期货中、新之战的背后
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抢先推出了新华富时A50中国股指期货。在新华富时A50中国股指期货推出之前,上证所信息网络公司以行政诉讼的方式将新华富时告上了法庭,要求终止A50中国股指期货的侵权开发,但是新交所并未领情,依然率先推出了中国股指期货,并开始了正式交易。
9月8日,由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和三家期货交易所组成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匆忙在上海挂牌成立,准备即将推出中国自己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并与新华富时A50中国股指期货竞争,以夺回市场定价等话语权。为何我们的主管部门和交易所会如此担心定价话语权的旁落?除了自身制度构建落后和改革创新技不如人等不自信因素外,关键是受过话语权旁落的深刻教训。
日前,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推出的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交易,不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和汇率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导致我国外汇期货主导权旁落。而定价权缺失的典型教训就是曾经发生的 “国储铜事件”;另外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的缺失,原油价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多支付了136亿美金,2005年又多支付了150亿美元,2006年估计更多;2005年铁矿石涨价,也让我国去年为进口铁矿石多支付了34亿美元……,这一系列的现实教训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严重滞后,也明白了金融市场定价话语权的重要性。在具备价格发现职能的金融市场丧失了这些权力,只能被动挨打。
于是,有人认为新交所推出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将对中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带来极大冲击,甚至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出手制止新交所的这一举动。虽然上证所信息网络公司起诉了新华富时,而且每天都有国内“好事者”对A50的走势进行评论和攻击,但新交所不予理睬并推出了A50中国股指期货。这一现实让国内很是被动,于是也加快了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步伐。
面对WTO承诺的全面开放越来越近,这种被动、仓促的改革让人痛心。股指期货已经喊了那么多年,为何迟迟没有眉目?国内市场连最基本的做空机制都没有建立起来,其他所谓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更是空白。每次改革都是以“中国特色”和自身发展经验不足为借口,同时很多利益既得者设置重重障碍来阻碍改革,导致其在海外竞争压力和镁光灯下手忙脚乱。
A50指数虽然有抢占中国金融市场定价权的行为,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促进作用和鲇鱼效应显而易见,至少加快了中国金融期货的发展,千呼万唤的股指期货也终于有望尽快面世,而且对于中国股指期货的规范也有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意义。国内如果再推出“中国特色”的股指期货,继续搞不公平、不透明,投资者肯定也不会买账。
利益之争和监管不力是根源
笔者认为,中国金融改革之所以严重滞后,有两大原因:
第一,由于利益集团间的利益之争导致改革程序延误。我们知道,业界呼唤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已经好几年了,但至今未能出台,除了风险太大和股改等借口外,可能就是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的争执过于激烈,而无法决定在哪个交易所试点推行,于是一直拖到现在,如果不是WTO承诺的对外开放和A50指数等外力的刺激,估计金交所至今不能挂牌。
第二,由于我国市场监管不力和主管机构不自信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始终不敢出台。其实早在1995年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国债期货等衍生品交易,但由于万国证券等机构的违规操纵,从而以“327国债风波”结束,也因此扼制了中国金融衍生品的良性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监管不严。同时,监管者的过度参与和越位导致很多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很多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涌入资本市场圈钱,中介机构伙同造假,上市公司普遍质量不高,市场炒作此起彼伏,这些畸形的现象最重要的根源仍旧是监管不力。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不力的原因,业内著名人士许小年曾谈及,认为国内除了用错这个概念同时还篡改了相应的职能。监管一词Regulation 源于Regular,英文原文既无监督Supervising 的意思,也和管理Managing 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合规”、“规范”的意思。中文翻译过来,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词义上、实践中都和行政管理划了等号,监管当局成了主管单位。许小年认为翻译为“规治”可能更好些,如规规矩矩做事,没有人管你,只有不规矩时,监管当局才介入,这就如同法院和公民的关系,老百姓平时做什么,法院并不过问,违法了,法院才传你出庭。而监管就是只管市场规则,只管市场秩序,处罚“坏孩子”。监管机构根据法律而不是行政指令进行监管,监管机构应该独立,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力监管委员会和交易所等等,应该有独立性,既独立于行政体系,也独立于监管对象,监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应走处长、局长的干部系列,而应是专业的和职业的监管从业人员。
但是目前我们的监管机构既是市场的监督者又是行政审核的参与者,这样混淆的权力职能和市场职能不分,使得各种市场畸形怪象丛生。所以,只有让这些行政力量退出市场后,不再与民争利,到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或许才能得到起色。
应让所有参与者平等博弈
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交易品种琳琅满目,交易量日渐高涨,而国内则几乎还没有起步。就连借股改推出了一个权证创新“T+0”交易,也成为了投机炒作的工具。而前不久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也存在诸多不足,仍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2006年,虽然各主管部门逐渐加快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步伐,在年初央行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规定,包括开展人民币、美元货币调期业务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以及成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但较之成熟的市场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市场中最基本的要素仍然缺位,于是形成了一个不完善或畸形的市场竞争格局,这样一个残缺的格局何谈国际化和市场化?
因此,要让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健全的市场要素和可供价格发现的金融工具,否则一个处于半管制半市场的资本市场,在价格机制长期失灵后,金融衍生工具会沦为炒作、投机的帮凶,而且改革始终处于形式化,会让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改革一定要彻底,创新一定要顾及长远,而非短视的治标之策,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完善市场做空机制、套期保值和信用交易等市场化的基本职能,而且一视同仁,最好给所有参与者都开放,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具备基本的市场避险功能,而不是目前的“权贵”创新,只给部分大户开放此功能。
其实,保护投资者最好的方式的就是主管部门给市场营造健全、法制、合理、平等的游戏规则和市场化的博弈环境,然后对所有投资者进行充分教育,让其对新产品的风险有所认识后量力而行。也有人会认为对中小散户放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操作风险太大,会加剧市场波动。其实,只有在各种投资产品具备的情况下,投资者才会更加理性的去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敢于兴风作浪者只是那些与监管者“沾亲带故”的机构,最守法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公民。相反,如果不给中小投资者最基本的风险防御工具,使他们只能跟风炒作、单边做多,那么在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框架下,中小投资者将会被机构大户们玩弄得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