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教授)
在全流通时代,股价应该是市场供求的真实反映。股价的高低,将直接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认可的程度。然而,股价高低往往会受股本扩张快慢的直接影响。
事实上,上市公司的成长模式,在股市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形式:
(1)股本扩张型成长模式。从股本规模来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可以表现为股本的不断扩张。只要股本扩张是适度的,而且并未过分地稀释其业绩指标,那么,这种股本扩张就是实质性的“公司成长”。相反,如果股本扩张过快而不切实际,则必然导致每股业绩指标被过分摊薄而沦为垃圾股,那么,这种股本扩张就毫无意义可言。
在美国,股本扩张型成长模式典型的例子是微软。1987——2003年期间,微软股份实施了9次分拆,使其总股本在16年间扩张了288倍。1986年3月13日上市时的每1股,2003年2月18日之后就变成了288股。这使微软成为了美国股市上在最短的时间内股本扩张最快的上市公司。1987——2000年间,微软的股价与股本是同步快速增长的;2000——2006年间,股价虽然没有再上升,然而,它的业绩却依然是优良而稳定的。请查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股本与业绩扩张最快的美国股票》。
(2)股价上涨型成长模式。从股票价格来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可以表现为股价的不断上涨。在美国,最典型的股价上涨型成长模式的股票是巴菲特控股的美国第一高价股——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发行的A股。该股从1988年上市以来,除一次派现外,一直未曾拆股,也未作其他分配,然而,它的股价以优良业绩为支撑,却是一路飙升的,最终成为全美第一高价股,昨天股价已上涨至96000美元/股。请查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观赏美国股市第一高价股》。
(3)股本与股价同步上升型。当然,在许多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不单一地表现为股本扩张或者股价上涨,它们往往表现为时而股本扩张,时而股价上涨,更有甚者,股本扩张与股价上涨同时展开。
然而,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来看,无论是股本扩张贡献份额大,还是股价上涨贡献份额大,它们都可以通过公司“市值”唯一而综合地表现出来。
因为“市值”=“股本”ד股价”,而股本扩张可能会暂时性稀释并摊薄股价,但只要股票市值是不断增大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判断该股是成长型的。
正因如此,国外发达市场大多十分重视个股“市值”的成长性。在美国,凡是一流的蓝筹股,必然会有相当规模的市值份额。例如,2006年9月5日,微软收盘市值为2553.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4万亿元;Berkshire Hathaway公司A股市值为1481.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万亿元。2006年9月5日,深交所全部股票流通市值为6075亿元;上交所全部股票流通市值为11029亿元。也就是说,微软一只股票的市值竟然比我国沪深股市全部股票流通市值的总和还要大。
对于个股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就更是偏小的了。2006年9月6日,沪深两市最大流通市值的股票是招商银行,流通市值也只有414亿人民币元;此外,沪深两市最大总市值的股票则是上市不久的中国银行,其总市值也只有5850亿人民币元。当然,中国银行的“大”,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靠财政资金堆积做大的,它是早期金融行业国家垄断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大”只是外表上的大,是“大而不强”。
从世界各国股市来看,“市值”的长大,决不是一日之功。市值的成长必然有赖于上市公司强大的竞争力、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在我国股市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讨好股民或是为了配合某些庄家炒作的需要,在无力派现的情况下,大搞“股本扩张”——10送10或是10送5,结果一年两年下来就沦为了垃圾股。这样的股本扩张,不是“成长”,而是“自杀”。
从投资者来看,投资一个股票,是选择“短炒”,还是选择“长期投资”,则主要看公司市值的成长性。公司市值增长了,投资者个人账户市值自然会随之增长。因此,一般地讲,只有市值稳定而长期增长的股票,才适合做长期投资;相反,市值涨跌不定,甚至市值多年不见增长的股票,则没有长期投资价值,只能做短期投机。
对企业家而言,上市公司的市值,便是企业家的身价。只有当他的公司在股市上的市值不断增长时,才能证明他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强大而有效的。因此,在国外,企业家的身价和管理绩效是靠其公司的股票市值成长性来说话的。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成长性,不仅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所在,而且更是企业家身价的象征。在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个股市值的成长性将会成为投资者与企业家共同关注的市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