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是资金运行中一种资金“堵车”现象,是因为金融体制缺陷造成的。解决的出路在于机制市场化,与此同时要采取特殊措施解决用汇问题。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到清除金融市场深层次的体制性的、机制性障碍上来,搞好市场主体建设、制度建设、金融衍生产品建设和公平竞争环境建设,让利率、汇率在宏观调控发挥双向调节作用。
这些年来,外汇储备连续快速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一,现在还是继续增加,流动性过剩继续发展;存款已是负利率,可是银行的存款增加的速度仍然比贷款增加的速度快5个百分点;两个行实行股份化后,又吸收了3000亿人民币,刚放手放款,就招来人民银行用定向票据、两次上调准备金的办法,“冻结”了3000亿人民币;我们一面鼓励引入外资,让其赚取高额回报,一面又买入美国国库券(2005年底就达到近5000多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偏低,引入的外资转了一个弯又出去了。资金运行中的这些“堵车”现象有愈来愈烈之势。资金运行中“堵车”现象与经济“过热”同时出现在这个发展中国家,各方的看法又很不一致。有的地方甚至把宏观调控看成是中央的事情,地方政府和基层关注的依然是发展,是增长,甚至出现了某些地方和企业的投资冲动,与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联手”的苗头。已出现的资金“堵车”现象和对“堵车”现象认识上、态度上的差异,反映了金融市场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没有清除,传统的行政性宏观调控方式、方法受到了严俊的挑战。
有一点是肯定的,车多了,才会“堵车”;资金出现“堵车”,也肯定资金的确多了!资金多了,又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受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制度的限制,资金一下子分散不出去,于是就发生“堵车”现象。于是乎,有人发出感叹:钱少愁人,钱多亦人愁。现在需要研究的是:钱是怎么多起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资金“堵车”现象?
研究从国际环境分析入手。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节节增加。对于这种现象,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员滕泰有一个见解,我很赞同。他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不均衡以及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中国经济出了问题,而是美国和美元的问题造成的。美元作为国际货币,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货物或到其他国家投资等方式进入流通,这样就必然带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及美国的巨大的海外债务——在美国经济规模走过了高速成长和扩张的历史阶段以后,就必然带来美元流动性泛滥和美元的长期贬值。中国主要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的情况下,美元兑其他国家货币持续贬值就造成人民币低估。低估本国货币汇率就造成中国国际贸易更大的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形成巨额外汇占款和相应的发行过多,美元的流动性过剩就成了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按照滕研究员的说法,我们的汇率制度不灵活才是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因。在外汇储备超常增加后,我们的资本项目开放迟,用汇也跟不上,像石油储备等用汇大项目到现在才动手,外汇积累起来就成了巨额。这就是说我们的汇率机制有问题,外汇出现了“梗阻现象”,美元流动性过剩转化为人民币流动性过剩。
其次看银行素质和体制结构。银行从国有商业银行转为股份制银行以后,明显的变化有二,一是在观念上,从对“国家”负责变为对股东负责;二是激励机制大大增加,贷款的冲动表现尤为突出。两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吸收资金3000亿人民币;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充裕,给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但我们的金融体制是以间接金融为主,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贷款业务,吸收了存款,就是发放贷款;贷款还有一个总量控制,银根紧缩时,商业银行有资金也无法放,可是又没有其他投资渠道。资金多了只好积起来。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建行在实行股份化改革以后,积极性是上来了。年初,在香港上市成功,集资了622亿港元,在第二年初就迅速转化为巨量的贷款,一季度建行贷款暴增2487亿元,放了一颗卫星,大大出乎人们预料,招来了全国的注意,人民银行立即采取了紧缩措施。如果中行和工行也步建行的后盾,资金这么多进来又怎么办?
中国的金融环境还是国有商业银行独大。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一再强调,要重视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银行股份化以后,喜欢叠“大户”的习性不变。国内大多数银行的开户标准,要求企业具有50万元的实有注册资本,否则不给开户。注册资本不足50万元的当然是小企业,小企业连开户也不行了,谈什么贷款?所以与国有商业银行钱多得用不了的同时,中小企业的贷款仍然格外紧张。据湖北银监局对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三地民间融资情况进行的调查:2005年9月末,三地民间融资规模在45亿元以上,相当三地金融机构同期新增贷款余额103亿元的44%以上。天门市2002年的民间融资额是当地正规金融机构同期新增贷款的1﹒67倍。2003年达到2﹒86倍,2004年则高达3﹒74倍。重庆银监局所作的抽样调查也显示,全市民间借贷总量约占当地融资总额的10%左右。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并起并坐,形成二元结构,前者利率都很高。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多”,与中小企业资金的“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相互之间缺少一个流通机制,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太少,对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形成一个牵制力量。加上我们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机构之间,还缺少一个规范的拆借市场,即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有多,也流不到中小金融机构中去。就银行的本身来说,我们的银行只是一个贷款机构,还没有将银行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国外的那一套常用的办法,我们没有。诸如实行资产证券化,发放长期融资贷款,然后通过将它打包,进行证券化,从资产负债表转移,通过比较发达的二级市场来解决这些难题。归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市场问题。我们的资金市场还很不发达。资金无非是一种特殊商品,货进来了,没有一个流畅的扩散市场,商品就会积压仓库里,于是乎就出现了资金“堵车”现象。
再次看政策、制度条件。中国经济发展是速成的,到处都打上了体制的烙印,改革往往是单兵突进,缺少一个能自动调节的机制。这一领域改革了,相关的领域改革跟不上,不合理制度规定又刺激矛盾的积累。《中国企业报》7月31日报道,就徐州市徐工并热点话题,7月3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长余永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我国资金充裕、外汇储备接近1万亿美元的条件下,外资并购对中国好处有限。他还说,“我们不要忘记中国引进外资的目的什么?引资的目的是补充国内储蓄的不足。如果国内储蓄大于或等于国内投资,外资的引入意味着国内投资被国外投资所取代,而国内的资金只好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换而言之,我们把获得提高回报的机会让给外国投资者。”“当前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许多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用所得的外汇购买外国设备和其他产品。这些外汇仅仅被卖给央行,而央行只好用该笔外汇购买美国国库券。在这种情况下,引资国并未能够利用任何外国实际资源,外国资金绕了一圈又流了出去。实际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国内股权与国外债权之间的置换。”这里所说的涉及到我们的结汇制度问题。政策规定外汇必须通过人民银行结汇,人民银行愿意而且能够这样做,还因为在美国国债和中国票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差,为央行调节流动性留了一个空间。购买美国国债还是有利可图,又能分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当然噜,贴出的是中国国民的福利。
总之,在银行的外部环境,自身条件都发生变化以后,资金多起来了,而体制、制度环境改革跟不上,市场机制作用有限,资金“扩散”不出去,于是就发生了“堵车”现象。资金“堵车”现象告诫我们:
(一) 解决资金问题要着眼于全社会。着眼于全社会有三重含义,一是不仅要解决个人和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要解决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问题;二是要用各种方法,挖掘各方面的资金潜力;三要发挥各方的积极性,而不是说把所有资金都集中到国有商业银行就解决了问题。银行在实行股份化改革以后,产权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从25%下到8%,但是风险管理与平衡能力是否就与国际水平看齐,不良资产比率是否还会回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更重要的是银行在产权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以后,关心的是利润增长,地方政府、企业关心的是发展,两者一拍即合,信贷冲动大大加强。许多做法往往让人无法接受。比如,对外与群众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为有些收费问题还闹到法庭上去了。说什么:“服务就要收费”。但是银行就忘了这一点,我们的利率水平一直是负利率。这意味着银行拿了存款去经营、赚钱,而通货膨胀的损失是由百姓一方来承担的。又如小额开户问题,开设账户是银行自己的业务经营行为,存折是银行开给储户的索取凭证,是份内事,而不是一种额外负担。试想,如果银行把储户的钱“借”来,不给客户建个账户,能行吗?没有账户,自己又怎么管理?电信局、电力局、煤气公司(管道煤气)、自来水公司等都要为客户开设账户,如果委托银行收款的,还有一本存折,这些都是公司经营业务的需要,是市场行为,难道也要收开户费?至于开的账户是记在纸上,还是储在电脑里,与客户无关。换句话说银行办理储蓄、存款业务不是纯公益性事业,而是为开展银行业务——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的需要,而不是专门为客户保管。是自身参加市场的“市场行为”,不是专门为他人服务。股份化银行对外是这种态度,对内,对职工也扣得很紧。而领导干部自己,已经实行高薪制了,听说还准备分点股份,数字吓人;对退休干部,银行原有积累,他要继承,而改革成果只想独自享受。可见,银行股份化后思想变化多大啊!我们把搞活社会资金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国有商业银行身上是不现实的。事实也是如此。央行今年下达的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的计划已经完成了94%,6月份新增3600亿元,7月份新增1700亿元,7月新增的贷款同比多增了2032亿元,7月通常称为淡季啊!今年时间还有五个月,新增贷款计划只剩下1500亿元,平均每月仅300亿元人民币,能行吗?即使完成了,如此大起大落,企业能承受得了?全国经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二)金融体制改革不能走国有商业银行独大这条路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现在有三大改革重点:一是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给企业到资金市场融资提供更多的机会,逐步减少间接融资比例。过去我们发过企业债券,现在很少了,其实这不是一个坏东西。美国有国债,机构债券、公司债券。负有特定使命的机构债券,如保障经济实用房、提供农业信贷和教育资金等,还可得政府支持。这些债券有吸引人的收益率,又有稳定的收入、安全的保证,也给百姓提供了分享高收益的机会,体现了藏富于民的理念,我们应该借鉴。主要是管理问题,应该努力探索创新。针对我国外汇充足的情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志杰提出的储备证券化的建议,值得重视。他建议拿出一定数量的储备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并通过定期拍卖的方式交由专业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在国际上进行资产组合投资,而国内居民购买基金证券,从而间接持有境外资产,从而为人民创设一个投资机会。银行是在为人民创造致富门路中发展自己。二是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三是下决心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的所有制结构。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舆论的大多数认为原因是中小金融机构太少,我们原来打算让国有商业银行能划出一块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人民银行还专门举办了培训班,下决心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现在看来这个愿望要落空了!现在大多数银行规定:企业在银行开户规定,“实有金注册资本金在50万元以上”。以下的连开户也不行了,更不能指望贷款了。现在看,发展中小企业不仅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要,也是搞活社会资金的需要。社会资金大多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手中,银行有资金放不出,另外许多小企业发展生产靠民间高利借款。现在还有一种舆论,说地方政府对贷款行政干预过多。其实情况已经有很大改变。退一步说,作为地方政府,要为当地经济发展负点责任,而经济发展需要巨大资金,资金又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要求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地方政府提出了项目贷款,贷与不贷那是银行自己的事情,谁叫你把不该放的贷款也放了!如果发展一点地方银行,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一些。所以搞活金融,改革金融体制的所有制结构,要站在全社会角度来考虑问题,用消除金融体制性障碍、拓宽投资渠道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三)在改革中要十分注意解决机制市场化问题。我们很注意实体改革,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忽视机制市场化改革。我们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承认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调节功能,是行政手段无法替代的。为什么美国只要美联储一动,整个经济可以发生预期的变化,而我们却要许多行政措施?就因为我们的市场环境,制度条件还不适应。当然我们有我们的特点,但是让市场机制发挥经济调节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市场机制牵涉到市场的主体结构、制度安排、体制和宏观管理以及产业政策等等,但是它的主要杠杆就是汇率与利率,在于汇率和利率机制市场化改革。我们还不大习惯运用这些杠杆,往往强调中国的特殊性。特殊性的确是存在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不能将此作为拖延这方面改革的理由,因为它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利润平均化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这为经济调控提供了一个可能,是宏观调控的一条必走之路,是一条无法替代之路。调高存款准备率虽能减轻流动性,但解决经济过热的最终办法还是通过加息以提高资金成本。如果资金成本相对投资回报率偏低,很容易助长投资冲动与信贷冲动。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得从汇率制度改革入手。1980年中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例高达51%,而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猛跌到了39%,20多年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这需要我们做出长期政策调整,而汇率制度调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为什么在利率政策调整方面,我们往往是犹豫多于行动?也是过多强调我国的特殊性。不错,我们企业间、地区间经济收入水平相差太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对利率的敏感度相差又太大,运用利率杠杆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不能满足在行政手段上。现在情况有很大变化,国有企业经过改革以后,盈利动机大大加强了,有的甚至提出了“利润第一”的口号,另一方面企业自主权也大大加强了,对利率的反应敏感了!我们也只有多用、常用利率(汇率)杠杆,各方才会认真对利率(汇率)变动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利率调节经济的功能从总量方面说,是抑制对资源的总需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资源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使用,我们还可以利用差别利率调节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利率对银行也是一种市场约束。我们实行的长期的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实际上是惯坏了银行,不利于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运用好,市场调配资金的作用就会显著提高,存款人和借款人由利率管制条件下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与商业银行平等的、相对主动的地位。央行也可运用三大政策工具调节市场利率水平。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不再依靠再贷款,而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有价证券的买卖,由以政策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也将由政策执行的监管(利率监管)向经营风险监管转变,宏观调控中政策磨擦就会减少。在外汇制度改革,我们现在也迈出了重要的步子,现在正在向汇率机制市场化迈进。汇率、利率两大重要杠杆通过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发挥作用。机制建设有硬件,有软件,现在看来,急需补上这一课,只有让市场机制发挥好,社会资金才能得到最优的运用,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肯定:它将有利于引导投资与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宏观管理已从单兵突进向复合措施转变。
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好的开端。例如房地产贷款,我们的经济偏热,主要是偏在房地产热。前一时期把房地产贷款利率提高了,幅度很少,但是社会反映还是不少。为了使利率发挥更好的作用,看来需要把房地产贷款切成三块:一块是经济适用贷款,可以采取由专业公司建筑、管理,用低息贷款;对炒房的,我们现在已出台了税收政策,对外资买房我们也做出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如此一来,对于一般房地产贷款,我们应该大胆采取利率杠杆了。现在银行也喜欢发放房地产贷款,我们可以出台一项奖惩措施,也可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四)要承认竞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的活力来自竞争,市场的生命也在于竞争。不要把宏观调控与竞争对立起来,市场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反垄断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议题,不可迷信国有企业都能站在国家的立场,维护国家的利益。据央行上海总部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地区第二季度货币信贷运行报告披露,上海金融机构第二季度的信贷出现高速增长,4月、5月和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55﹒82亿元、267亿元和466﹒89亿元,即5月比4月增长3﹒76倍,6月也比5月增长74﹒9%。据悉。更令央行震惊的是,6月份央行为抽紧银根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发行了1000亿元人民币定向票据,还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借此冻结银行体系约1500亿人民币资金。但上海的银行就在这个过渡时间,仅6月下旬中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就高达426﹒5亿元,分别占该月和第二季度贷款增量的98﹒8%和61﹒8%,并接近上半年新增贷款的40%。建行是新增贷款最多行之一,但那个行的一个副行长说:“我们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商业银行应以市场、客户为导向,要配合宏观部门政策,但不应对贷款设上限。”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白箱危机”。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种新形势。因为股份化银行的宗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战略股东关心的公司治理,小股东是关心利润分红,国家关心的是宏观调控。不是在任何时候,大家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无法替代的工作。宏观调控主要是两种手段,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但主要的、用得最多的还是金融手段,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作为一个传达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我们不希望分散,特别是银行体系不能分散,但是现实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就市场经济来说,分散决策是一个普遍现象,银行在实行股份化以后,盈利冲动自然大大增强,如何保持商业银行系统性、整体性和独立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好银行自身利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发展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新工作。我们希望一切顺利,但也要冷静考虑,慎重对待。现实提醒我们金融业也不能搞垄断,现实也迫使我们把构建公正、公平的金融竞争环境摆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来。从实践看,增加中小金融机构不仅是解决资金“堵车”的需要,也是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规范银行正常业务行为的需要。面对已经出现的分散苗头,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把运用经济手段提升到主要地位,但这只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实现;没有激烈的竞争,在这个国有商业银行独大的天下,有时候你也只能暴跳如雷。
资金的“堵车”现象症结所在是体制;体制的灵魂在机制市场化。多元化的市场结构,灵活的制度条件,平等的竞争环境是构建市场机制的三大要件。把机制市场化放进改革中首要议程是搞活全社会的资金前提条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搞单兵突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是竞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是利益经济、竞争经济,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金融体制下一步改革问题,就是机制市场化问题。不要把宏观调控与机制市场化对立起来。
上面我们分析了资金运行中“堵车”现象的国内环境,主要是金融体制环境,我们还得深入研究外汇储备的运用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是举世瞩目,但也招来许多质疑。我们走的路子毕竟与美国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更大,美国能否长期容许我们这样干下去?美国是以选举见长的国家,每次选举都要拿中国说事,这届大选即将来临,会不会以政治力量乃至军事力量来干预经济竞争,以阻止中国的胜利?我们不得不防。现在美国很忙,还抽不出手来过多干预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现在还构不成美国的威胁,美国还在观望,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手中又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我们在解决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管好、用好巨额的外汇储备。重要的并且首先是要转变观念,巨大的外汇储备不是包袱,而是一个资源优势,但也蕴藏着风险。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积极的态度。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用发行建设债券8000亿,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使当年经济发展速度仍达到9。1%,既度过了危机,也为基础设施打了基础。我们现在能否仿照这种做法,拿一部分外汇用于战略性建设?例如,第一条是能源通道建设,拟议中原油进口有四大通道。2005年国家“发改委”在炼油工发展综述中指出::我国石油依存度为44%,原油进口运动输通道事关我国安全。这四个通道即:中哈和中俄原油陆路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和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中哈这条通道,已经建成,并已开始输送。北边这一条正在开工,最后这条通道经过巴基斯坦一个港口,现在开始招标。把这条通道建好,石油从缅甸进来,安全条件较好。第二条是铁路建设,我们已经建成西藏铁路。这条铁路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在技术上还有更大的启发意义。构建横贯欧亚铁路不是梦想。一条从西伯利亚到欧洲,一条从中亚到欧洲,还有一条从巴基斯坦到欧洲。战略意义不能小看。第三条是大规模治沙建设,从我们人多土地少的国情看,增加可耕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治沙的办法很多,除植树造林,种草固沙外,还有一项引水工程,技术引进,现在如在这方面化点钱,对我们子孙都有好处。第四项是科研建设,人才、设备、技术引进。舍得拿出一部分外汇用于重大科技建设。第五,大量使用美元外汇储备建立资源产品的战略储备。第六,扩大战略性投资。总之,只要我们下决心,化点气力,建设好,都可以收到意外的好处。不能让高额外汇储备成为一种包袱,而要成为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在以上这些战略性建设中取得有效的进展,我们无论是对内、对外,都是一种力量表现,世界也将会刮目相看。
金融体制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看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核心意义完全一致。这就是在目前钱多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用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战略性建设方面,使困难变成优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训,不可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