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作者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写了许多稿子。读过这些东西,觉得用心良苦,希望大家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可是,有些东西的比较并不恰当。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日本人煮蛋是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50毫升,点火后1分钟把水煮开,3分钟后熄火,再利用余热3分钟把鸡蛋煮熟,整个过程耗时7分钟。而中国人煮鸡蛋的惯常做法:首先打开炉具点火,接水250毫升座锅,放进鸡蛋,3分钟水开,再煮10分钟鸡蛋煮熟灭火。两相比较,前者节水4/5,节省燃料近2/3,效率却提高近1倍。
于是,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同样是煮熟一个鸡蛋,差别何以这么巨大呢?问题就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日本人煮鸡蛋关注的不仅是要把鸡蛋煮熟,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如何煮鸡蛋才能更节约能源和提高工作效率。可是我们煮鸡蛋就不一样了,我们只问结果——只要鸡蛋煮熟就行(有时是熟得不能再熟),至于能源消耗和效率问题压根就没有考虑进去。正是由于片面地追求结果,忽视资源的节约,造成我们在生产领域的各种浪费而导致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直接危及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们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警告大家,要向日本人学习,节约能源。初衷是好的,故事的材料也是对的。
可是,如果把这个故事与后面的数据捆绑在一起,来说明中国人不懂得节约,那就错了。
有的作者引用了一组数据:中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此外,我国建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10,各类能耗却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0%~150%。还有,全球“环境可持续指数”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中国位居133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4倍。等等,等等。
我想说的是,作者们在引用一些数据时一定要动动脑子,这究竟是不是事实?
我对所谓“中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这个结论是持怀疑态度的。
有没有搞错?美国是一个暴殄天物的国家,日本冷得要命,它们的能耗应该比中国高才对。
中国人即便是非常浪费,或者技术设备落后,也不至于普遍落后到这个程度。一定是有一些东西搞错了。
没错,就是汇率折算错了。在人民币汇率调整之前,中国人创造8.3元的GDP才折合一个美元的GDP。我想说一点,这是错误的。具体的论证文章见我关于汇率专题的博客评论。
如果按照真实的购买力计算,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1.5—2比$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经历了太大的变化,从1.8元人民币兑1美元,下降到3.8,5.8,直至8.7元人民币兑1美元,黑市汇率更是11:1的高度,后来稳定在8.3左右,人民币经历了一个直线贬值的过程。其实,依本人观察和比较,就现实购买力来看,1美元至多兑换人民币2元。另外,我在这里引用一个观点。武汉大学教授周怀北博士在美国生活了十三年,在谈到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时,他指出:很多在美国的留学人员,包括我自己,年薪最少3~4万,多的十几万美元。所以,很多人形成这种心理:比如说,现在拿10万美元一年,乘以8,就是80万人民币,期望回国后也能拿到至少40~50万人民币。这也是许多留学人员,包括我当时的一个想法。这实际上是回国留学人员的第一个障碍。其实这不能简单地乘以8,这个乘以8的算法是个误区。从购买力的角度考虑,最好的换算公式是:一元人民币和一美元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你在美国有10万美元和在中国有10万人民币,生活实际上是相当的。为什么呢?第一个是基本生活要素的价格,如住房,还有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等。你要是有10万人民币的话,过得确实不错,属中产阶级,过得比较舒适。你要是有15~20万人民币年薪,那你就可以过得非常富裕。(我的归国历程——周怀北博士在“2004年第五届北美留交会”上的演讲,引自www.haiguinet.com)。也许周先生的结论有一些夸大了,但是,他的感受和亲身体验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1=¥2,那么,前面的结论就要改变了。因为前面我们认为相当于1美元的GDP实际上是4美元的GDP,因此,基数变了。跟中国相比的其他国家的所有的数字都要除以4.15。
那么,中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1.04倍、德国的1.85倍、日本的2.77倍。如果把汇率造成的扭曲还原,那么,我们就会看出,中国与所谓世界先进水平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不加分析地引用错误的数字,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中国人不要在这些被曲解的数字面前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