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资本市场扩容速度的加快,一度牛气冲天的大盘股指持续走低,高开低走的新股倍受市场争议,投资信心再度受到“空袭”。然而,IPO融资仍在继续高歌猛进,小盘股忙于打包发行,而大盘股接踵来临,于是大盘蓝筹“海归”也成了市场的众矢之的。
据统计,从今年首只新股中工国际的发行算起,2006年已有12只新股上市,IPO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已接近2003年全年的IPO规模。在此期间,A股市场流通市值减少了928亿元。在本周内,远光软件、华峰氨纶、中国国航、瑞泰科技、东华合创等5只新股又将网上发行。另外,据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下半年将有很多大盘股要进行IPO融资,尤其是大型国企回归A股市场的发行申请已经在证监会发行部排队排到了年底。因此,A股市场后半年的新股扩容压力不容忽视。 对此,很多分析人士将股市下跌的最终原因都归结为扩容,认为放缓扩容速度就能扭转股市下跌的颓势。最近,G建投000600定向增发被否决后,很多人以为证监会又开始出手了,要准备调控发行速度了,要挽救指数了。但是,在8月7日下午证监会召开的“内部媒体通气会”上,证监会有关人员坚决否认了这一猜测,并要求要正确认识新股发行、再融资,“不要针对某一个个体问题而以偏概全,误认为是全面的问题,新股发行、再融资将正常进行,定向增发在将来也有可能会出现更多被否案例。”之前,证监会发行部的负责人8月1日在哈尔滨召开的会议上,总结新股发行披露和探讨“A+H”上市时,也强调:“市场发行的步调不会变”。 同时,有“内部媒体”撰文传达证监会“市场发行步调不会变”的意旨——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会通过人为控制发行节奏的方法来调控市场、调控指数。在市场机制和功能逐步完善的现在,如果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发行申请,而监管层以调控指数的目的拒绝其发行上市,是否也违背了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对企业不够负责?如果将这个问题引向更为宏观的层面,即可看出,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大盘蓝筹企业在本土市场发行上市,仍是我国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个看似市场化发行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其实并非真正的市场化和好的市场化,因为中国股市IPO市场化的渠道和市场基本要素目前仍未完全具备,现在只在一味追求融资功能的市场化,而忽略了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化营造,以及监管缺乏市场化,导致融资功能的市场化反而会加剧圈钱。 所谓的“融资市场化”在笔者看来就是要放开发行环节多余的行政控制,采取类似注册制的“合格验收”准则来核准上市融资的发行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市场化”更加有利于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但是在一个坏的市场里面、在一个缺乏法制、缺乏约束坏人的市场环境里,低廉的违规成本会将大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非市场化手段(权力寻租、包装造假等)变成“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从而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最后让符合条件的好企业也学坏、变坏。因此,这种融资市场化反而更加易于圈钱。另外,将监督、发审职能一身兼的中国证监会不利于市场化监管的要求,任何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身兼的制度框架都会滋生腐败和权力黑幕,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很多烂企业在“市场化”的外衣下会演变成为“符合条件”者,反而会对这种坏的市场化提出异议或嘲讽。 所以,目前报复性的融资圈钱,已经彻底暴露了这种体制弊端,对于这种所谓的“市场化”融资人见人怕。包括曾经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大盘蓝筹“海归”,在目前却成了疯狂圈钱的“巨鲨”。原因是这些依靠国家行政垄断做大的超大盘国企,曾在境外低市盈率发行、“低价贱卖”,现在他们在境外市场难以实现再融资,于是将圈钱的矛头又对准A股市场。 而A股市场正好在重要战略资源流失后,急迫需要大盘蓝筹来稳固人心,这时大盘蓝筹股“海归”计划就一拍即合,似乎成了拯救A股晴雨表的重要战略,想以此来提高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权重,加大A股市场的吸引力。可是,大盘蓝筹股的“海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反而会演变成另一场圈钱潮。因为中国股市环境中的“A股文化”和“中国特色”,以及游戏规则、法律、制度、监管、惩罚等环节的诸多漏洞,无法约束这些“海归”们回到A股市场圈钱。因此,笔者曾多次建议应向中国境内投资人开放H股,这样既可以做到投资功能的市场化和多样化,也可以让中国境内的投资人间接分享到国家垄断企业所带来的垄断利润和享受“国民待遇”,还可以通过外力、“边缘化”的方式来加速中国股市自身的体制改革。 同时,在中国股市各项功能进行市场化改革之时,对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应该市场化,而非以政策诱导、引导等方式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从而造成盲目圈钱、过度投机等。对此,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与笔者交流时,他认为那些依靠国家垄断利润支撑的大盘蓝筹股不应该全部采取“海归”上市的方式,也不应该让类似毫无竞争优势的国航等国有企业上市圈钱,像中石化、中石油那些每年利润上千亿的企业,应该完全可以依靠利润滚存的方式来发展,而毫无必要进行股本融资圈钱。这些企业如果意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他建议可采取重组、收购、借壳的方式进入A股,这样既不产生巨大的扩容,也不用耗费巨额的上市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中的壳资源,同时还可以充分地进行资源配置,这样一来大盘蓝筹股进入A股市场也就不会被人指责为圈钱,而且拯救A股“晴雨表”、增加A股市场核心资产权重的计划也可实现。 为了避免圈钱和减轻扩容压力,让“海归”借壳上市回归A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从目前管理层为超大盘股上市大开政策绿灯之举措来看,很多在境外上市的大盘蓝筹股似乎更愿意直接上市,更愿意通过IPO直接高价圈钱,因为他们“海归”之路畅通无阻,而且他们还捧着拯救A股的光环,于是就更加理直气壮。但是让他们全部“海归”,在A股市场IPO融资,将带给市场的压力显而易见。 另外,目前市场中这种报复性的融资圈钱还有两个支撑原因,首先是因为目前新股发行普遍出现了高溢价,发行成功率较高,而且类似中工国际这样的爆炒现象,让管理层误认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处于过剩,于是采取加速、打包发行的方式来抑制一级市场的火爆,并间接通过证券化资产的方式来减少市场流动性。其次,想通过股市融资来改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宏观格局。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认为,“货币调控货币,效用有限”。在市场利率水平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适当发行一些股票和企业债券,有利于过多的流动性资金转变为证券,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是,二级市场中的流动性是否真的过剩了?过剩到哪个环节? 在前段时间的“牛市行情”中,确实有很多场外资金涌入到二级市场,但是目前均处于撤退状态,大部分资金都聚集在一级市场恶炒新股,而这些投机资金如果继续停留在一级市场,永远也不会变成减少流动性资金的证券化资产。 据有媒体称,有近万亿资金目前聚集在一级市场里兴风作浪,他们恶炒的结果最后导致高速扩容、导致供求失衡、损害了二级市场的价值体系。同时,流动性过剩在一级市场也印证了我国股市IPO发行环节中仍存弊端,市场化询价、发行迫在眉睫。否则,非市场化的询价和垄断定价、机构联做,导致一级市场永远是只成不败的暴利基地,永远会有资金聚集在这里恶炒,攫取“高溢价发行、高价上市圈钱”的暴利,然后在IPO上市当日高价抛售,最后导致二级市场的投资不但无利可图反而充满着泡沫和风险。中工国际、中国银行等高开低走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要解决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就必须得赶走一级市场的投机资金,而最佳的方式就是制定合理的发行价和上市价,最好让一、二级市场的价格能够协调一致,减少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环节中的暴利。这样,一级市场中的投机资金在无利可图后就会自然离去,从而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价值投资,否则一级市场长期处于投机就会贻害二级市场的投资。 笔者建议,在新股发行过程中,虽然不再采取市值配售这一方式,但可以采取按照市值优先认购选择权,排斥那些纯粹在一级市场投机的资金申购团,从而联动一二级市场,缓解二者的矛盾。 对于通过股市融资来改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形,笔者认为,不能单一为了所谓的数据结构合理而盲目地在股市大开杀戒、大肆IPO圈钱,也不能为了拯救间接融资比例过高、风险过高的银行而牺牲股市,不能采取重此薄彼的方式来调控宏观经济,应该采取市场化引导的方式来改善不合理的宏观经济格局,让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同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大方向下,也应该限制盲目地扩容,否则加速扩容的股市会将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抵消掉。因为企业在股市融资后,得到的募集资金必定又要进入投资领域,这样岂不是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悖?所以,市场化发行必须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下,采取谨慎发行的态度,营造良性发展的金融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