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选择理论 加息并非最优选择



   在上半年主要宏观数据陆续公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7月21日晚间宣布,从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8.5%,这不仅兑现了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要观察政策实施效果后再决定下一步措施的承诺,而且从实施的手段来看,也确实做到了理性预期学派要求的“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的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非但没有得到赞同和认可,反而是引来了很多责问或不满,因为此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猜测或建议央行加息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有人认为,央行并不比市场聪明,相反,认为央行的举措是愚蠢的;也有人认为,之所以会用提高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的办法,说明央行缺乏独立性,言下之意是中国的央行要独立于政府才行。还有人认为,之所以没有采用加息来紧缩货币供应,主要是为股市着想。当然也有人认为,尽管没有采用加息,提高准备金率也算是次优选择,言外之意只有加息才是最优选择。纵观当前一些的言论,有的是预测落空后的自我辩解,有的是建议没有被采纳后的无端攻击或泄私愤。总之,这些言论是相当偏颇的,而中肯的评论则鲜有之。

    我对央行及其工作人员是颇有些了解的,他们都是有深厚学识和敬业的,并不比市场上的这些积极发言的精英们差,相反,是要超过他们的。如果仅仅这样为央行辩护,显然是苍白和无力的。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结合和体察中国经济的现实,我们就会发现央行年初以来的一系列措施的良苦用心,不仅不会再加以责问,而是要为其喝彩和叫好了!

    央行在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同时调整存贷款利率。这一举措基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是从事后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分析来看,他们对央行的良苦用心并未完全理解。有研究人员曾对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存贷款利差做过分析,发现中国的存贷款利差(为同期的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并不高,大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良贷款率较高,不高的利差是银行盈利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无论从学术界、还是从商业银行自身,都有扩大利差的呼声或要求。4月28日央行采用单独提高贷款利率而没有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的举措,至少是一举三得:一是适当提高了利差,不仅向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利差水平靠近,也保障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积极性和利益;二是贷款利率上调增加了信贷资金的成本,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企业贷款需求的作用;三是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不提高存款利率,不会改变居民的储蓄行为。我国的居民消费的增长率相对于投资、GDP等的增长都是相对不足的,若是同时提高了存款利率,这必然会促进居民储蓄降低其消费,而这正与当前要增加居民消费是背道而驰的。更何况,由于当前通胀水平较低,存款的真实利率并不为负,并无提高的必要!

    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采用提高率的办法,也是应该值得称赞的。首先从理论上看,对于抑制当前我国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比提高利率更有效。当前我国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信贷增长过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水平都能起到抑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作用。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够直接降低基础货币,进而抑制货币创造和降低货币供给,最终起到抑制信贷增长的目的。而提高利率水平,一方面,贷款利率提高能够抑制社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的上涨又能增加银行的货币供应,使得银行可贷资金增加,因此,信贷扩张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抑制不确定性很大。其次从实践经验来看,具体采用哪种调控措施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众所周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利率变化并不敏感,这已有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计量的方法作了研究,其实通过一般的数据观察方法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对利率水平的变化却是很敏感的。根据中国建设银行公开的资料来看,2003年至2005年,公司类贷款的年增长率分别为4.86%、7.69%、9.32%,同期个人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其他个人贷款)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1.79%、19.50%、12.5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005年末余额比上年不增反降,由635.09亿元减少到601.50亿元。我们知道,2003年至2005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利率水平是上升的,可见居民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很高,而企业贷款则是不降反升。央行今年5月份发布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也指出:2004年10月29日上调基准利率和2005年3月17日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后,各地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提前还款以及全额付款比例上升等现象,有些银行住房贷款提前还款是正常还款额的三倍,有的地区还出现了个人住房贷款负增长。总之,针对中国当前信贷增长过快、投资增长率过高以及需要进一步增加个人消费的现实状况,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比提高利率水平更有效,这样做至少不会改变居民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而同时能够釜底抽薪降低银行的贷款能力,起到抑制信贷增长、并进而起到抑制投资的作用。因此,提高利率水平绝对不会是最优选择,而提高准备金率不仅不是次优选择,与提高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相比,则是最优选择。

   此外,如果硬说不采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是为了保护中国的股票市场,我认为,这种保护也没有什么不妥。一是,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还非常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既是大家已经取得的共识,也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二是,自去年5月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恢复性发展,但是整体上仍然微弱、仍是处于襁褓中的婴儿,确实需要保护。这种情况下,假如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果真顾及股票市场的发展,我们不仅不应该责备和批评,而是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

 最优选择理论 加息并非最优选择

   中国经济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并且是作为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大国经济,我们的诸多经济问题并不完全符合由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来的经典经济学,因此,也就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典经济学给出的药方。

   总之,作为经济研究人员对当前央行实行的调控措施应予以全面的考量,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爱好或个人所供机构的需要来衡量。当前央行的调控措施可谓良苦用心,我们不仅不应责备,而是应为之喝彩和叫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7675.html

更多阅读

加息对于股市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 股市影响

高雪山的声音对于股市来说加息无疑是最大利空,因为加息有双重副作用,一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对于现在上市公司在经营中大量需要银行信贷或是从市场中通过发债方式融资,而每一次加息结果对于上市公司的利润都会减少。对于上市公司

左小蕾:加息并非是管理通胀预期最有效工具

市场各方对加息的猜测持续已久,四月居民物价消费指数CPI同比增长 2.8%,超过基准利率,使银行一年期的储蓄成为负利率,强化了通胀预期。日前五月CPI数据公布在即,央行是否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而上调利率再次引起各方讨论。6月2日,在21世纪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加息预期下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随着CPI的不断上升,今年以来已加息两次,而前一阶段取消利息税的传闻不绝于耳,市场的加息呼声愈来愈高,在如此加息的环境下,如果只进行单一的长期储蓄,那资产可能遭受负利率的侵蚀,因此理财产品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把握流动第一性原则

年底理财产品加息 与利息联动 让你的理财产品自动加息

河北 赵昱选份“利率联动”保险利息联动型保险最大的特点是息涨随涨,在持续加息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个不小的优势。具体来说,就是一旦央行加息,加息后购买的此类保险就按新利率计算利息,已购买的产品的收益也分段计息,加息之前按原来利

声明:《最优选择理论 加息并非最优选择》为网友软妹子别哭行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