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运行情况考察和分析,商业银行系统整体效益运动中至少存在着以下6个方面矛盾和问题,在较大程度上抑制着整体效益的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切实解决,也就是对整体效益潜力的有效挖掘。
1 、负效益营业机构较多。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全系统员工的艰辛努力,资产和负债业务都有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然而,进入1994 年以来,经营效益两极分化连年加快,一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分支行盈利额不断扩大,另一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分支行亏损额不断扩大,由于全系统亏损分支行的总增亏额大于盈利分支行的总增利额, 致使全行盈利额大幅度下降。究其根源,诚然欠发达地区经济环境差和企业经济效益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只是一种外因,内因是机构设置和经营管理不善等系统内部运作问题,其中机构设置不善又是一大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基本上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严格根据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自上而下逐层设置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县(市市) 有支行,而这些支行又因全县(市) 金融总量小,且还被七、八家金融机构所分割,而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为了争取较大的金融份额,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纷纷竞设网点,扩充人员, 不讲效益吸收高息存款,使不少支行进一步加大了财务上入不敷出的程度,连年产生巨额亏损。
2 、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产中占绝大部分的依然是信贷资产,因而信贷资产质量是影响经营效益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还不够理想,不良贷款占整个信贷资产总额的比重较大,且不少分支行有进一步反弹的趋势。不良贷款的大量存在且清收转化困难,造成许多分支行应收未收利息不断增加,扭亏增盈目标难以实现。
3、分类管理操作基调不合理。对二级分行(支行) 实行分类管理,其根本意义在于按照效益优先和扶优限劣原则配置人力、物力、财力,使各种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资源投入产出率,扩大全行盈利总量。目前,实际应用于各种资源配置的分类管理操作基调都是,一级分行对其所辖的二级分行实行分类管理,二级分行对其所辖的支行实行分类管理。这一操作基调往往会产生如下不合理现象:由于我国一级分行之间、二级分行之间、支行之间在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以一级分行(二级分行) 作为二级分行(支行) 分类管理主体,进行类别标准设计和划分以及资源集约配置,则很有可能造成发达地区那些在本地区处于中下水平但在全国处于上等水平的二级分行(支行) 被限制发展,而落后地区那些在本地区处于上等水平但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的二级分行(支行) 却被重点发展。从全行整体看,这是一种假性集约经营,是一种局部合理而全局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利于提高全行整体效益。
4 、费用分配机制不合理。商业银行总行(省分行) 将费用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保开门保吃饭费用,二是效益费用。保开门保吃饭费用按人头分配,效益费用按业务发展和创利水平差别分配。应该说,这比完全按人头分配费用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益。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突出表现在: (1) 依然具有浓厚的追求费用最大化色彩,容易诱使人们将增加费用作为扩大盈利的目的,失却节省费用这一条提高经营效益途径的重要作用,导致扩大盈利路子越走越窄。(2) 保开门保吃饭费用按头分配,人头越多,可得到的计划费用也相应越多,这不仅是以往人员严重膨胀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当前有些分支行减人增效改革缓慢的主要因素。其实,目前在费用分配上早减员不如不减员或迟减员得益多,有的没有实行减员增效改革的困难分支行,因分到较多的人头经费,在费用使用上相当潇洒;而有的实行减员增效改革的困难分支行,却因人员减少而分到的人头经费较少,在费用使用上十分拮据,连正常开门营业的必要费用也不足以支付,因而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减人增效改革的积极性。(3) 多创利多增费用,当期多创利润,当期可以多进费用, 不利于费用的经济合理使用,甚至还会使有的分支行为了在当期用足费用指标而胡花乱用钱物。
5、系统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不合理。由于在制订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上忽视了分(支) 行的账表效益与实际得利之间的差异性,内部财务政策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关联性、外部运营寻利与内部价差寻利的主次性, 因而使制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失当( 主要矛盾是系统内借款利率减去二级存款准备金与上存资金加权平均利率的差额利润率过大) 。1998 年6 月底以前,表现为多数二级分(支) 行发放贷款倒不如毫无风险的定期上存资金或归还上缴行借款实际得利多的利益诱导机制,导致了不少高效低险的信贷重点投放区域的二级分(支) 行不愿发放贷款而纷纷将资金定期上存或归还上级行借款, 使信贷资金在内部严重积压。进入1998 年7 月以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又随着存贷款利率的调整而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并在无意中造成了低效高险二级分(支) 行定期上存资金倒不如发放贷款或减少吸收定期存款实际得利多的利益诱导机制,不利于促进低效高险分(支) 行努力组织存款,扩大信贷资金,并向高效低险分(支) 行流动,阻碍着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区域极差效益的顺利实现。
6、效益目标管理偏差。主要是将整体效益最大化演绎为每一个分(支) 行局部效益最大化,并以此来要求每一个分( 支) 行局部资产利润率都要达到最大化,从而将资产利润率这一扩大盈利的重要途径和资产优化配置的重要参照系作为所谓的效益指标来考核。然而,由于低效高险分( 支) 行受经济环境不佳的影响,所组织进来的存款资金其成本水平远远高于高效低险分(支) 行,从而系统内借款利率必然高于高效低险分(支) 行的组织存款资金成本水平。这样,高效低险分(支) 行借用系统内资金扩大贷款资产, 将造成其局部资产利润率下降, 因此挫伤其适度借用系统内资金以扩大有效贷款投入的积极性, 进而对提高整体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其实, 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来讲, 在安全性约束的条件下所追求的是盈利最大化, 而不应该是资产利润率最大化, 只要扩大资产总额能够创造更多的盈利, 即使会导致资产利润率数值的下降, 也当毫不犹豫地扩大资产总额, 并藉此增加盈利。当然, 资产利润率也非常重要, 同样亟需努力提高, 但应当是能够扩大整体盈利额的提高, 而不是有损于扩大整体盈利额的资产利润率数值的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