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发达国家没有那一个不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反之,不发达国家都是不实行市场经济或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以中国坚定不移的进行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改革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对市场化认识的失误,或者是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公,比如外资和中资的不公,国资和民资的不公,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不公,城乡的不公。还出现了针对老百姓的高房价、高医疗费、高学费的财富掠夺。这都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其原因是市场化改革没有继续深化,或者管理层的改革手段过于僵硬,改革没有技术含量造成的。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本来诣在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但现实改革过程中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不公,甚至掠夺。而这种因为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广泛存在于各个改革层面,当然也存在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在改革过程中继续制造不公,继续掠夺,已经是明显存在的既定事实。本文主要分析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如何的继续制造不公,看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进行市场化改革,是因为中国股市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应该具备的价值发现、优化资产配置、国家经济晴雨表功能一样也不具备。而且中国股市越来越背离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股市在严重劣化资产配置。于是要建立一个公平高效的资本市场,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新股发行的市场询价的改革,比如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实现股市合理的定价机制,从而让股市成为同股同权的公平市场)。
但具体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证券市场的改革更多是一种继续制造不公的过程。
最明显的例子是以往新股发行时所谓的市场价发行的改革:88倍市盈率发行的闽东电力,60倍市盈率发行发行用友软件。在所谓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放开新股发行环节的市场化,只在价格上放开,其结果是什么呢?闽东电力创造了发行市盈率最高的记录,而用友软件则创造了上市首日最高价的记录。在市场价发行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的市场价发行改革只能是更严重的圈钱,更厉害的制造不公。而如果继续采取以往的20倍市盈率定价发行,不进行市场价发行的改革也不至于出现如此大力度圈钱。显而易见这种以市场化为口号,只放开新股发行价格,的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只能是伪市场化。这种错误明显是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试想铁路改革也用这种手段进行,春运时在运力不足的前提下,全面放开车票价格将是一种什么局面……车票会不会出现类似股市上用友软件或者中工国际的爆炒?
市场价发行改革是股改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 ,但现在却继续有的新版本的故事在上演。全流通第一单,中工国际的上市首日最高576%的爆涨一点也不亚于用友软件昔日的表现。证券市场正在继续重复着以往的低级错误。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借用那些乐观媒体的话说:股改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股市的环境,今天经过股权分置改革的证券市场显然不应该继续制造不公,应该是塑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了。但事实竟然给乐观人士们一个有力的回击!股改的成功于否,很多人寄希望以新股全流通发行的成功来证明。中工国际以及同州电子等新股的上市表现,再度证明了所谓的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场仍然是在继续制造不公。中工国际7.40元发行上市,首日最高价50元,最高涨幅为576%;同洲电子发行价为16元,上市首日最高价格为44元,最高涨幅为175%;云南盐化发行价为7.30元,上市首日最高涨幅为103%。一级市场的无风险暴利再度威胁整个市场的安全和投资者的利益。新股中签后动辄100%多的收益,无论怎么说都是有问题的。要么市场询价不合理,要么二级市场定价不合理。股改后市场仍旧没有合理的定价机制,这样市场的新股发行都是在继续制造不同股而同权的不公。
继续制造不公的原因很简,单单股权分置改革后,新股发行仍然没有放开(根本是改革不成功,新股发行不敢放开),仍然是管理层控制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没有市场市基础证券市场是不可能合理定价的。政策市的市场的定价就要远远高于股票的实际投资价值。因为证券市场的优化资产配置功能,在新股发行这一环节就已经开始了。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市场资金应该流入什么样的公司,都是要通过建立公司上市时的公平竞争平台来实现的。但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初就不是以此为方向的,他仅仅是为了全流通而全流通。这样目标的股改,股改之后市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功能的。没有优化资产配置功能的市场,即使解决了全流通,那么一样是会让垃圾股成功圈钱的市场。这个市场一分钱不值的权证都能炒到天上去,即使发行的是垃圾公司也一定会表现不错的。管理层管理新股发行,没有市场制约机制,新股发行即使是全流通发行,即使是垃圾公司上市,我们一样也分辨不清楚。
不放开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的非市场市,就没有合理定价机制。管理层要么容忍巨大的一二级市场继续存在巨大的价格落差,要么为了减少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提高新股发行价格,继续以往的仅仅放开新股发行的价格,不放开新股发行规模的伪市场化,容忍上市公司以最高价圈钱。但都是不合理的。
股改在继续着市场的不公平,特别是管理层发现场股市问题仍旧是资金相对股票严重过剩的问题时,管理层往往会以加快扩容来抑制股市泡沫,比如加快中小企业板的新股发行。但这个市场环境下的新股发行无论低定价还是高定价,都是在制造不公。为了抑制新股的溢价水平而加快中小企业板亿万富翁生产线的批发速度,难道不是为了减少圈钱程度而加快圈钱的速度?这难道不自相矛盾吗?
如果股改解决了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轨,那么改革后的市场就不再有什么壳价值,新股发行往往会跌破发行价,新股发行环节资金配售、市值配售都无所谓了。投资者也不会说证券市场的改革是在继续制造不公。但目前的证券市场的改革恰恰是超着巩固政策市的方向进行,为了股改的成功政策托市。而越是维持着一个不合理价值中枢,这个市场就越扭曲。当然这样的市场化改革就只能是继续制造不公。以往的市值配售,高成本的投资者尚且能分杯羹,而股改后,同样是高成本的投资者,只有独自承受高风险的份了。2005年发行的中小企业板股票,尚且有对价、补偿。但是,2006年发行的中小企业板股票,一样的高成本,三年以后却是直接全流通。投资者几十元购买的股票将面临成本只有几元甚至一元的发起人股直接冲击。股改越改越对投资者不利。
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轨,如果可以通过直接市场化发行直接转轨,或者通过逐渐扩容的方式渐进式转轨,那么中国股市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证券市场也不再需要什么改革?今天的中国股市面临股改将股票送出去以后面临更复杂的局面。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积累的是越来越大的系统风险,市场改革越改越没有公平可言。不容质疑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是继续制造不公平,是放任中小企业板的大股东在资本市场掠夺。
证券市场的改革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面,他代表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各个层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市场垄断没有打破,市场市没有建立的前提下,草草的放开价格的约束,只能让掠夺更严重!
(首发: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