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吃螃蟹者:谈谈建行降低小额账户存款利率
——与程实博士商榷
赵庆明 梁猛
日前在网上读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程实先生发表在《新京报》上的文章《建行活期储蓄降息不合时宜》,我们能够理解程博士对低收入者或弱势群体可能将由此遭受损失的同情。建行在对小额账户按季收取管理费后再度降低本来就很低的利率,这确实算不上是好消息。但是对程博士文中的很多观点,我们却并不赞同。在此针对程博士文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们的看法。
首先想说的是,通读程博士的文章,感觉是建行对所有活期储蓄账户都降低利率。其实不然。只是建行的部分分行对账户日均存款余额低于一定金额的账户,将年利率由0.72%降低至0.01%,例如建行深圳分行执行的标准是500元。我国银行对贷款实行差别化定价早已实行,也已被各方接受。对贷款能够实行差别化定价,对存款当然也应可以实行差别化定价。从制度上来说,这是合规的,因为央行2004年10月29日颁布的《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通知》就已经赋予了商业银行这种权利。从商业经营角度来看,这也是合理的,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待遇。在一般商业活动中,我们都能接受同一商品存在零售价和批发价。在北京就有那么一些市场,商户既做批发生意、也作零售生意,例如我有时光顾北京的天意市场买袜子,我只能买少量,他卖给我的价钱自然要比批发给他下游商户的价格要高。这种价格差异,我是能够接受的,和我一样去购买的个人如果买了,说明也是能够接受的,事实上有很多人去购买。一般商业可以存在差别化定价,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它当然也应该能够差别化定价,不仅仅是贷款,存款也应该可以。之所以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之所以这样一种行为成为新闻、成为被议论甚至被责难的事情,可能是缘于过去我们的银行对待所有储户都一视同仁,过去我们的银行被视为国家部门。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银行已经改造成了股份制以后,有的银行已经上市,成为了公众公司。
其次,不能同意程博士关于“时机不适宜”的观点。存款可以差别化定价的制度是在2004年10月份出台的,如今过去已近两年的时间,从缓冲时间来说,已经不短。程博士认为“时机不适宜”的理由是“国际金融秩序动荡不安、国内经济还存在不少暗礁”。这我就有些不明白了。先来看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当前的情况相比以前,例如1997年至2001年阶段,应该说是相当的好,日本经济基本被确定走出了衰退阶段,欧洲经济最起码没有恶化,美国经济好得更是没得说,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进步,当然当前国际上油价高企、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高挺,但是我想问的是:国际经济金融何时平静过?通过回顾过去30多年,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还是相对平静、相对好的时刻。再来说国内的情况,今年的经济金融状况与2000年相比,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更好了,而不是更遭。选择此时对存款实行差别化定价也许不是最佳时机,但是谁又能确定何时为最佳时机呢?这种逻辑下,我倒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
第三,程博士认为“降低活期储蓄利率无助于实现银行的两大目标”,并认为“商业银行降低活期储蓄利率的两大目标,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和提高银行盈利水平”。我首先说说“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是过剩还是不足,一般是个宏观金融问题,对于个体的商业银行一般不适用。从宏观角度,降低利率能够促进居民消费降低储蓄,从而起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过剩这样的宏观问题,并不会太在意,当然不是说商业银行绝对不关心,因此,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会将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作为自己目标的。当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实体,首先要有存款,没有存款就没有资金放贷款,这是常理。但是银行吸收存款也有一定的约束,不是所有存款都会要。这些约束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是外在约束,由监管部门实施,如果囿于资本金要求不能再发放贷款了,那么银行就不敢再大量吸收存款;再来看内在的约束,每家银行自身都有一个最优规模问题,还有贷款管理、风险管理的能力和偏好等问题。从建行当前部分分行对小额存款账户降低利率来看,会有部分个人将其小额账户关闭,对建行来说将有部分存款流失但不会很大。这种情况下,是有利于、而不是象程博士所说的无助实现与会提高盈利水平。程博士也提到“在盈利性方面,中资银行现在提高盈利空间的主要渠道,应该是增加创新业务、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对于这一点我完全赞同,但是这一点的实现与存款的差别化定价是有一定联系的。存款的差别化定价,特别是对存款额较少的账户采取收取管理费、降低利率等办法,一些个人一定会将账户清理合并,另有一些个人会暂时从该银行退出,这会直接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账户总量的减少,有利于提高银行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会降低“运营成本”。每一个账户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而银行计算机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账户持续增加,银行就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这不仅需要增加直接投资购买新设备,而且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切换、调试,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运行风险。这种情况并非鲜见,我所接触到的一家大银行北京分行就在过去几年内不断更新计算机。其实银行对不同账户采取不同的收费、利率,并非完全针对低收入、弱视群体,而是有些类似于图书馆清理图书,一个图书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些陈旧、不再有读者的图书要适时处理掉,来给新图书腾空间。另一个好处是能够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准和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中,有一半左右的员工在一线从事储蓄业务,尽管如此,银行的排队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这就造成了银行员工累的要命、客户还不满意的局面。对于四大商业银行来说,对储蓄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差别定价非常有必要,这样做客户的数量将会减少,银行的服务质量会有提高,如果因此在一线的员工需求减少的话,则会有相应的员工转入业务创新和创新业务中,从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程博士文中还指出“现在降低活期储蓄利率将增添金融风险”,认为降低活期储蓄利率一方面很可能激升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很可能带来金融“脱媒效应”。对于这一点我不想再过多展开反驳了。前面我已提到,建行部分分行是对小额存款账户降低利率,而不是全部储蓄账户。即使建行系统全部实行这种措施,其他三家大型商业银行也跟进实行,这仅仅会对一小部分资金产生影响,而不会降低全社会的整体利率水平。其实,如果建行的这种措施真正起到促进消费和“金融脱媒”效应,我想这对当前的消费不足、直接融资不足的中国来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是降低金融风险,而是增添金融风险。
在此,我们也说点与此事相关的事情,就是银行分级与客户分级的问题。银行与客户都存在一个分级、分层次的问题,不同的银行对应着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客户进不同的银行,都有所侧重,各有目标。不同层次的银行会有不同目标群体,也就会有不同的定价策略,例如大银行收费的项目,小银行的收费会低或免费。近年来,我国四大银行启动了一些对个人账户的收费行为,但是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就没有相应跟进。拿个人客户来说,有些人活动半径大,经常在全国范围内活动,他就应该在全国性银行开户,如果他使用社区银行或仅在本省营业的银行就会不方便;相反,有些人的活动半径很小,主要在生活区域内,少有外出,这样他将账户开在社区银行就能满足需要,而不一定非要在大银行开户。从我国银行的层级来看,我们有四家国有(国有控股)银行、十几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几家区域性银行,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遍布城乡的信用社,应该说层次已经很丰富了,但是也要看到除少数规模大的银行外,大量的中小银行和信用社,由于过去的众多原因人民群众信不过。应该看到我国银行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绝大部分中小银行和信用社都走上了正轨。但是我们的一些老百姓仍然不太认同中小银行。在大银行通过差别化的定价策略来优化客户结构时,客户的理念和思想也应作相应的转变。其实大银行近年来的一些差别化定价措施的实施,正好为中小银行提供了发展机会,增加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当然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应该大量发展社区银行和真正的信用合作组织,此外,也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否则,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仍然将主要依靠少数几家大银行办理存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