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其中一员已是必然,金融业年底即将对外开放,但从中国金融业的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目前来看,国有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风险控制及产权问题上,还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最终解决,金融业仍然不按商业法则和市场机制运营,在同具有综合实力优势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竞争中就难以获胜。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靠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法律手段极为缺乏。金融监管的实质是法制管理,而在现实中,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违规处理都存在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和解决。监管部门缺少评价考核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的标准,对异常金融变动缺乏及时的预警定位和风险处理。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金融业开放之后,很难监管全球化下各类金融机构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和随之而来的风险。
对外资监管准备不足。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数量的增多,其运营安全性已日益与我国金融安全相关联。必须对少数外资金融机构为逐利而利用监管缺陷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保持相当的警惕,一旦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国际短期游资肯定会大量进入,金融监管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根据我国国情,国有企业必须尽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内金融体制和市场机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国有银行--本身就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两者产权结构相同,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因此,加快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既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如果不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无法在微观制度层面根本解决银行业面临的风险。
加快管理层金融管理职能的转变,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对企业进行“救火”,逐步转向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能力、维持金融秩序、鼓励金融创新、加大监管力度的轨道上来,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宏观对金融运行进行调节。
结论: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发达国家金融资本雄厚,金融体系成熟,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跨国金融机构规模庞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规则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规则总体上有利于其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金融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行业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差,如何进行金融体制的塑造,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因此,应该谨慎设计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