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改变了以国有企业为主、围绕生产和流通行业发放贷款的旧模式,积极开辟垄断性、事业性贷款新领域。与传统领域相比,垄断性、事业性客户发展较为稳定,贷款质量较好,还本付息能力较强,且还贷意愿好,属于各家商业银行争相拓展的优质贷款客户。但是,由于这类客户具有竞争性强、受政策性影响大、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大、抵押保证落实困难等特殊性,造成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形成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等级的认定缺乏量化指标。目前,垄断性、事业性客户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电信、交通、城建等部门,这些客户大多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其信用等级一般套用省分行有关规定直接认定,缺乏量化指标。
二、贷款担保较难落实。从实际情况看,事业性客户因其单位自身的性质及贷款数额较大等原因,贷款的抵押、保证较难落实,其贷款方式普遍采用信用放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还贷来源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事业性贷款客户其垄断地位和资金来源是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形成的。一旦政策发生变化,还贷能力将随之受到重大影响。例如一些重点中学贷款客户,其主要还贷来源之一是学生的赞助费收入。今年国家“关于制止学校乱收费”的规定出台后,这类学校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显露,还贷能力明显下降。
四、贷款管理难度较大。首先,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不符合贷款主体的要求,在贷款的合规合法性方面存在问题。其次,由于这类客户缺乏完整、规范的财务报表,收支情况不够透明,银行对其贷款的授信额及需求量把握难度较大。第三,事业性客户的贷款需求普遍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但由于该类贷款较难符合项目贷款要求,且用款时间较紧,同业竞争激烈,一般银行以流动资金短期贷款形式发放。短期资金长期使用,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事业性客户贷款管理是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若不加强加以重视,极易形成风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贷前把好准入关。在优质贷款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事业性单位贷款领域仍不失为各行竞争的焦点。但决不能轻易降低贷款条件,仍需择优而进,提高贷款进入的风险防范能力。
2、贷时注重合法合规性审查。事业性单位贷款必须经法律部门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贷款行必须提供贷款单位收支情况资料,人行贷款证;积极办理抵押、保证手续,尽可能减少信用放款。确需发放信用贷款的须由其主管部出具还款承诺书。
3、贷后加强跟踪检查工作。对事业性客户的贷后跟踪检查,除定期监测其还本付息情况外,要重点掌握客户动态情况,如发生主要领导人变更、收费制度和政策变化、经营管理体制变革等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情况,信贷部门要执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