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净化股市空气和改变中国股市“圈钱”、“赌场”之形象,除了严把“入口”、深化公司内部治理、严格执法、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外,还须用重典来提高存量上市公司的质量,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防止上市公司形同虚设的“三会一层”成为傀儡,避免存量公司再次出现“掏空”、“造假”、“提款机”等乱像。 近期,“新老划断”三步走战略开始实施,IPO接踵而来,让市场和投资者再次嗅到中国股市扩容的味道,而誓将牛市进行到底的多方资金也开始犹犹豫豫,很多机构开始腾出资金狙击新股,股指大盘震荡加剧,让“牛市宣言”下诱导做多的投资者无所适从,再融资和IPO恐惧症在市场渐露头角。市场为何对扩容如此之怕?
很多人将扩容的恐惧归咎为IPO和再融资,认为扩容将分流做多的资金,会使牛市因此而牛劲不足,为股市下跌和机构出货找出了借口,照此推理,难道是市场匮乏资金?
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根本就不是缺乏资金的问题,银行储蓄、外汇储备、民间资本等日益增多,大多徘徊在资本市场,但都不敢问津中国股市,原因是曾一味强调融资功能的A股市场滋生了众多的造假者和圈钱者,从而“圈钱”和“赌场”成为中国股市的代名词。再加上市场缺乏优质上市公司和可持续的投资价值,让资金推动型行情制造的“人造牛市”短暂不堪,让投资者长期处于被套和痛苦之中,而非愉悦的投资生涯。
对此畸形症状,2005年8月笔者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资金推动型行情不利于股市改革》一文中进行过详尽阐释,当时提醒管理层不要一味地利用吸引增量资金进入等政策救市手段来“护短”,依靠“资金推动型行情”制造的短暂牛市,即使化解了眼前之困境,带来的却是长久的制度隐患和“政策依赖症”,往往很多体制问题就会被牛市行情所掩盖,等到发现时再“亡羊补牢”又得付出巨大代价。笔者当时建议,应该及时进行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营造市场化的法制环境、净化股市空气、提升股市价值投资的氛围,让股市行情在制度变革和市场基础要素改善等情况下自然好转,让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自然恢复。
可是,通过此次IPO开闸让市场再次出现恐惧的情形来看,中国股市体制改革还远未完成,市场基本要素建设还远远不足,“资金推动型行情”制造的“人造牛市”依然隐约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若再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继续放任其胡作非为,市场永远会处于资金推动型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由于,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他们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市场,也是判断证券市场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和吸引力的根本指标。但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造假现象极其严重,内部治理极其混乱,“三会一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形同虚设,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滥用控股权、违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内幕交易、关联交易、隐藏利润、虚增费用等欺骗投资人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上市公司业绩,还严重侵害着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极大地伤害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2005年11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和“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并强调对已经侵占的资金,控股股东尤其是国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金清偿、红利抵债、以股抵债、以资抵债等方式,加快偿还,务必在2006年底前清偿完毕。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严厉整治,但效果并不明显。根据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沪深股市尚有超过338家的上市公司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占用总金额约451亿元。
5月29日,在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攻坚战的时刻,在国务院下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执行不力的情况下,证监会再次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欠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家上市公司,清欠要求清欠与股权分置改革紧密结合、按照年报披露的清欠方案履行承诺、严格执法并追究拒不偿还占用资金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坚决遏制“前清后欠”问题的产生,对于G股公司可采取“以股抵债”等创新方式来解决,另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多样化的支付手段进行收购兼并实现整体上市,消除占用资金的根源。
这些举措在笔者看来,确实认清了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的问题本质,也从具体的措施中不难发现其为“清欠”创造了可能性,而且大股东占款的恶性行为有望改善,但未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清欠”完毕之后上市公司质量也未必能够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需用重典,应该在制度构建上出台相应的惩罚和监督措施,管理层不能只进行发号施令和道义劝说。由于上市公司质量恶化并非一天两天,监管部门也已经强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曾三令五申、采取各种措施严禁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清欠违规占款、限制违规关联交易……但问题并未得以根治,而且愈演愈烈,反而占款形式较以往更加灵活、机动和隐蔽,很多上市公司开始和监管政策打游击,前边清后边欠、边清边欠,管理部门检查时及时还上,无人监管时再占用,还有些公司是“年中占用,年末归还”,保持账务平衡。但往往是很多大股东将占款应用不当,导致占用资金有去无回,从而直接牵连上市公司质量,接着上市公司资金链、资产黑洞等问题就开始不断涌现。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目前上市公司中的“三会一层”、内部治理、内控机制等都形同虚设,经营管理层都是大股东委派的空架子,而上市公司实际运作人都是幕后的大股东,这种情形下,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违规占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就不足为奇。
德隆系、格林科尔系、三九系、复星系、鸿仪系、托普系和太太药业的朱宝国等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这些庄家派系都将直接控股和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从而利用违规占款再次在资本市场收购其他上市公司,目的仍然是“提款”、攫取上市公司现金流。这种资本游戏直接导致上市质量下滑,使得上市公司无力发展主业而濒临死亡境地,导致投资者颗粒无收、对市场信心不足。对于这种恶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而大玩资本游戏,导致金融市场巨幅震荡的违规派系,必须要从刑法上严肃处置、加大违规处罚成本,否则无法震慑其他违规者,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这种有损上市公司质量的违规行为。
另外,协调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建议管理层除了在严格监管上市公司之外,还需重点盯防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间的一举一动,防止上市公司继续被控股股东操纵,因为目前的股权分置改革并未改变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会依然存在,在此种情形下,监管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也是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另外要鼓励集团整体上市,让控股股东利益和上市公司利益处于一致,从而减少违规的动机。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集团大多都是一个集装箱,乱七八糟的资产都往集团里面装,很多集团质量本身就不高,若让其再整体上市,就不可避免一些上市公司的集团将垃圾资产包装后整体上市、卖高价。在目前比较现实的举措还是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只有让控股股东透明、规范化运作之后,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就自然会有所提高,从而在制度根源上限制了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
2005年11月,在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后,新华网曾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向全社会作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加大对违法高管的惩治力度;二、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及时披露信息;三、提高上市公司入市门槛,确保质量;四、加强监管,确保募集资金有效运用;五、给股民实实在在的回报,加强吸引力等五大因素位居前列。因此,强化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监管,督促控股股东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出资人权利,防止其侵害上市公司享有的由全体股东出资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防止其利用控制权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尽快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让董事会、经理层诚实守信和勤勉尽责,完善相关的法理法规建设等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此次IPO开闸之后,一定要坚守市场化发行之原则,且勿人为控制、操纵,严把“进入关”,从根源上限制劣质公司流入股市,防止高溢价圈钱的行为再次出现,防止上市公司再次陷入“圈钱”、“提款机”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