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打开成功之门:领导的艺术》
孔门弟子做好事以后 --孔子的激励艺术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他们做的好事想必很多,历史上鲜有记载,但有几件还是流传下来了,连同孔子的评论。 比如有一次,子贡在外地碰见了几位鲁国老乡,也不知是被掳去的还是被骗去的,老乡们已经沦为奴仆。子贡是仁人,有不忍之心,况且又是老乡,于是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带回了鲁国。 然而当时的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看到有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们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子贡是在做好事啊,怎么能拿着发票去报销呢?所以,"来而让,不取其金"。 那些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道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然而,事情传到孔子那儿,老爷子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表扬子贡,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说如果都像子贡这样,以后鲁人被拐卖了恐怕就没人再去赎了。
![第56节:孔门弟子做好事以后(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82716268801.jpeg)
相反地,有一次子路见义勇为,抢救了落水者,被救的人千恩万谢,最后说:也没别的,这头牛你牵了去吧。子路竟不客气,施施然牵着牛回了家。这件事真的有点不靠谱,把好好的一件"事迹"弄得不好报道,但孔子得知,竟大加肯定,断言:鲁国人民从此必将争先恐后地拯救"溺者"矣。 案例蕴含的道理 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实现组织目标的道路。可以说,激励是领导的核心。但如何实现有效激励,是很有艺术性的。从道德的标准来看,做好事不应该索取回报。似乎应该宣扬子贡,树为典范,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而对于子路,便不好宣传了。但孔子对于两件好事却表现出两种态度,由此可见孔子对人的道德实践抱着相当现实的态度,他相信人有道德之心,但也相信人有利己的本性,他的意思是,你的境界那么高,高得凡人跟不上,那么德行也可能就变成怪癖,失去了教育意义,不能激发更多人效仿。这也就是说激励必须为了组织目标服务,并且要具有可行性、现实性。鲁国制定赎金由国家财政支付的政策,就是为了实现解救鲁国人奴的目标,因此不管子贡要不要赎金,都应该给他,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解救人奴。反之,正如孔子所说,都像子贡这样,以后鲁人被拐卖了恐怕就没人再去赎了。也就是说,这样一来,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所以,从客观上讲,子贡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回来的激励政策的落实。 领导工作中的误区 当今许多企业、组织之所以无效率、无生气,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激励机制、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问题。对今天的组织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所要的行为和所激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 在组织的办公室和企业的车间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往往提前半小时上班,而过了下班时间,他们看上去还在那里工作。老板看到这种情况真是喜上眉梢,因此,一有机会,就会优先提拔这些员工。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紧张地工作。当领导不在的时候,看报、聊天,甚至干私活。一旦领导出现,他们立即看上去在一本正经地工作。这在有些组织、企业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而另一些员工,一般总是按时上下班,并且工作起来效率高,一方面是精神集中,一方面是巧干,最后总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往往下班时间领导者来巡视时,他们已经离开了。领导者这时只看到了那些仍然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对已经走的人心生不满,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奖励他们了。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领导者的深省。有专家说过:"如果你不能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你的工作,那么不是你被分配太多的工作,就是你的能力不够。" 我们常说,效率是组织的生命,一个到处充满了磨磨蹭蹭、漫不经心气氛的组织会有生命力吗?以这种方式工作的员工会给组织带来进步吗?领导者们是不是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奖励和提升了一些什么样的员工,都问一问自己"什么行为应当受到奖励?"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弄得不好,丧失了效率的组织,必将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