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打开成功之门:领导的艺术》
案例蕴含的道理 用人固然要用其所长,但也不是为用长而用长,这个"长"如果不能指向组织的战略,服务组织的战略,那么这样的用人仍然是不明智的。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后,诸葛亮要除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要形成"隆中对"中既定的战略格局(即三国鼎立),则必须放曹。杀曹则魏灭,魏灭则吴统天下。当时刘备可只有三千兵马,怎可抵挡吴国的几十万大军!所以只有让魏吴相互挟制,才有刘备的生存发展空间。而用人方面,作为领导者就要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所",既然必须放曹,安排关羽放曹则是最佳选择,一则关羽与曹操曾有交情,可以放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二则孔明可以借饶恕关羽而卖其一个人情,从而彻底驯服高傲的关羽;三则让关羽也还曹操一个人情,以免以后在不该开恩的地方开恩。可谓是一箭多雕。 领导工作中的误区 人才是现代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竞争已由过去的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人力资源(即智力资源)的争夺,对于这一点,不少领导者已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有些领导者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不善知人,不识千里马。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善于识别人才,发掘人才是领导者用人的基本功,秦末刘邦慧眼识英才,正是发现并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谋臣武将,所以才得天下,建立了汉王朝。所以领导者应该是"伯乐",善于围绕组织目标发现人才,招揽人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出色的人才,也会有缺点,可有的领导者喜欢追求完美,对属下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对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缺点揪住不放,一出点问题就大会小会批,一年半载都不罢休。弄得属下人人自危,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没有一点积极性。有的领导用人不注意服从战略需要,用非所长,才职不相宜。诸葛亮如果不是知人善任,将关云长用于把守华容道,又怎么会有后来三足鼎立之势呢?因此领导者要量才用人,才职相称,扬长避短,用人所长。根据不同职位、责任和工作性质来有机整合人力资源,以产生最佳效果。 领导者的沉思
![第45节:用人要服从战略需要(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82845030689.jpeg)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自古用人不乏成功的经验,亦不乏失败的教训:1.不给机会,让人"怀才不遇"。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大凡有才德之人都希望能得到信任和重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项羽不用韩信,而萧何却月夜追韩信荐与刘邦,结果项羽被韩信大败于垓下,既失江山又失了美人。案例可见,对于追杀曹军的重任,如诸葛亮不给关羽以机会,关羽心中就不悦。所以领导者务必多给人才以机会,多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2.重用人轻育人,后继无人。培育人才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领导者应该服从战略大局,围绕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设置科学的培训机制,适时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及时培育新人,实现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其实,诸葛亮就忽视了培养人才,过于谨慎,事必躬亲,使蜀汉多少能人失去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结果自己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终究因后继无人而亡了国家。3.赏罚不明,挫伤积极性。《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其中说到赏罚是否分明是团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激励机制必须是赏罚分明,通过奖优罚劣,强化正义的进取,弱化错误的选择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