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打开成功之门:领导的艺术》
相形不如论才 --孔子以貌取人的反省 知人善任如孔子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看人看走眼的两个例子,孔子为此而作自我批评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意是说,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外貌英俊,风度翩翩,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最初,孔子对他印象很好,也挺喜欢他,以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 可是后来宰予逐渐暴露了恶习,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学习,却常常躺在床上睡觉。为此,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以后,当儿子的要服丧三年,这个时间未免太长了吧?"孔子听了很生气,他说:"有德行的君子为父母服丧,吃饭不香,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这是从天子到百姓天下通行的礼仪,你却认为时间太长,不应该,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我和你实在难以讲什么道理……" 此人后来官居临淄大夫,参与田常作乱,被灭了九族。此事对孔子打击很大,从此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再偏听偏信了。 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叫子羽,也是鲁国人。因为他的相貌实在长得难看,开始的时候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定很愚笨,根本不可能成才,所以就不大喜欢他,甚至不愿意好好教他。子羽没办法,只好退学。可是,他没有放弃学业,虽然离开了孔子,但他通过刻苦自学,成了很有名气的学者。子羽的品德也很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所以声誉很高。他在江南游学时,拜他为师的人达300多人,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