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打开成功之门:领导的艺术》
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的情感思维误区 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在公元1644年,突然成为长城内外人们关注的焦点。
![第36节:冲冠一怒为红颜(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182964452325.jpeg)
山海关以南,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占据北京后准备发兵辽东,旗指江淮,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山海关以北,是清满洲八旗武装,由多尔衮统率问鼎中原,准备与大顺军一决雌雄,以争天下。 两军相向而行,直逼山海关。 国家、民族、战争的命运,突然使驻守在山海关的一位32岁的青年将军变得举足轻重起来。他,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出身将门,勇武善战,臂力过人,凭着出身和才能,他少年得志,连连晋升,28岁时即提为宁远总兵,是明朝将领"小字辈"中突出的一员。1641年,吴三桂参加了明清的松山、锦州会战。后来,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降清,吴三桂统领辽东各部,成了关外明朝军队的实际总指挥。他领兵50万,实际精兵四五万,其中三千子弟兵为明军中彪悍勇武的精锐。李自成进京之前,崇祯皇帝封吴为平西伯,命其急速入京护驾。吴三桂率兵回救,行至丰润,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正当他考虑投李时,闻听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所掳,他引兵北返,退据南北要塞山海关。 能否以自己的力量仿魏、蜀、吴三分天下?他经过冷静思考,否定了这个想法。按目前形势,他要么投靠清廷,要么归顺大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南北两边也都看清楚了这一点:谁能把吴拉到自己这边谁就占据优势。降清,清军可以从容南下连取中原;归李,则北御清军,辽东可保稳定。于是,南来北往,信使频频。两边都在努力争取吴三桂。 吴三桂当初基本倾向是归顺李自成的,但不料此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大顺军进入北京后,吴襄一家被幽禁看管起来。大将军刘宗敏入城的第一件大事是听得陈圆圆的名气,派手下拷掠吴襄,逼他交出了陈圆圆,并把她留在身边据为己有。据说,当时吴三桂正带兵南下投奔李自成。吴家一位从京城逃走的仆人和他相遇,告知吴襄被拷,圆圆被占的消息。吴三桂勃然大怒,拔剑斩案:"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并把当时全部要说的话浓缩为两个字:"报仇。" 当然,话又说回来,假如没有北边强大的八旗武装作为他的靠山,他再怒火中烧也是无奈的。因为他的部队和李自成的相比,毕竟相差太远了。本来吴三桂和清军对峙多年,形同水火,应该不会结合在一起,但这时,多尔衮抓住了明亡政局混乱的大好时机,打出仁义之师的名号,号召"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敌百姓也,今所诛者唯闯贼,官未归者复其官,民未归者复其业,必不害尔"。他的"宣言"对吴三桂来说,犹如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听到温柔的娘声一般。而李自成这边呢,却把注意力集中到怎样当皇帝享乐上去了。大顺军明明不缺饷,明朝府库储藏的金银足够支持20年,李自成偏偏要"追赃助饷",拷掠官绅,杀戮降臣……吴三桂听到、看到的是在李自成麾下功名、地位、家室等等一切都没有保障,甚至自己的爱妾也被强占,他心里的天平自然倾斜了,于是,他断然举兵去捍卫他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