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创新与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今世界,只有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各国纷纷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并予以重点支持。在这种形势下,集聚创新要素的科技园区的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面貌。

从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世界第一个科学园——斯坦福工业园之后,一个个以开发高技术和建立高科技产业为目标的科技园区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美国硅谷、日本筑波、法国索菲亚、韩国大德、英国剑桥、印度班加罗尔等科技园区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各国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科技竞争力、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武器”。 在不断培育内生增长机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同时,很多国家的科技园区不断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984年,汇聚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及其它创新机构的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成立,该协会目前在54个国家拥有200多家会员。作为全球性行业组织,国际科技园协会聚集了各国大批的会员园区,促进了各国科技园区之间的创新、合作与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诸如环境、能源、人口、疾病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解决,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得科技园区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创新与合作促进了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传统的科研组织结构和创新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促进了科学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业园区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就把国际化放在了重要位置。20年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设了54个国家高新区。通过建设与发展高新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更重要的是,科技园区这一现代产业组织形态在中国的发展,为在发展中国家建设科技园区积累了有益经验,也为世界科技园区理论与实践做出了贡献。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是我国的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当前,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合作是发展的必要基础,发展是创新与合作的根本目的。在技术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今天,只有使创新成为开放的、组织化的区域行动,才能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财富,促进全球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