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就胡思乱想开始“探索”这个问题——我认为人,高中时代的单纯的我,分成肉体和意识两部分:肉体,这个进化了好久的先进有机体始终从太阳攫取能量并 转化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意识,就是这另外一种能量的形式的表现。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关系,所以那时候的想法都基于这个二分法。佛洛伊德 把人格分成三部份,分别称为本我、自我、超我。这是基于生物体之外的社会个体,即社会人这个身份,也就是二分法的意识部分。
这里关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我现在还没有搞明白,电子跃迁会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原子核衰变会放出高能射线;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使物质又使能量,自然界中物质与能量总是相伴而存,E=mc^2地球人都知道,但物质与能量到底是如何转化的呢?用“物质和能量的关系”这个语言来定义这个我们所感受到的存在又是否合理?我不知道。
生活中的人在每个时刻,在每个人的印象中,都不同。自我存在于每一片时光,刚才的那个你已经不复存在。而在你的意识世界里,你永远位于中心,至高无上的地位,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周围,或者脚下。自我的骤变和自我中心世界是两个本文的基本注脚。
一个社会的人拥有社会的意识,一个时代的人拥有一个时代的时代意识,雷同,可怕而可爱的思维同质化在 中国尤其严重。朋友、同龄人、老乡,这些人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为他们思维局部雷同。一方水土育一方儿女,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生存方式就造就同样的社 会意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论怎么说,自我,这个我们认为无比个性的80后的自我,本身早就成为过去的共性。
无疑,我们都在强调意识形态中的个性诉求,这种强烈的个性诉求最终都会衍化成时代的共性,可爱的同质化,哈哈。网络来了,这种传播和沟通方式具有交互性,进而演化成WEB2.0的形式。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他位居中心。WEB2.0正在网络上使每个人能够构建这样的世界。而以后的所有软件、网络应用,都会朝这个趋势靠近。传统定位营销根据客户在年龄、职业、性别等共性设计自身产品,将市场细分,其依据是“一类人”的共性。而网络的WEB2.0时代,每个人都能够DIY地定制自己的服务,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其依据是“一个人”的个性。
每 个人都在网络上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同时间地点带给不同的人都是片段式的真实自我,而尽可能地把那些片段完美。上传自己头像图片时总是 选最好的,一个想泡女人的男人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缺点,女人同样这样,爱情在这种“完美状态”下油然而生,比如露丝和杰克的爱情。完美主义,人类生来就有 对美的追求,谁也不排除有这样的追求。
在交流和沟通这个互联网本质基础上,网络时代提供了一种根据“一个人”的个性提供服务的可能,怎样塑造一个完美自我?如果你的服务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塑造自己的完美并与人沟通展示共享,我想这个东西方向肯定就没有错了。看看现在最火暴的网站吧,SNS,SNS的核心思想,把人从生活中搬到网络上,把完整的生活中的美好片段凝聚成自己的网络形象,进行沟通的交流,魅力正在于此。
自 我同时是一个嬗变的过程,与完美始终不完美雷同。我们会复制我们周围任何所认为美好的东西到自己身上,当这个复制不再有当初的审美体验,就抛弃了,膜拜是 因为自身膨胀的想像和惶恐,当夸张想像一被现实化,膜拜不复存在,宗教就有魅力永远不会被现实,宗教不是明星,宗教是信仰,信仰永无止境,就是那种癫狂惶 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