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职场有坑:树立正确职业精神的30条法则》
在同事的眼中,张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时除了工作很少与其他人交流。其实是张强觉得其他同事每天乐于清闲,闲暇时扯点生活琐碎,“没有理想”正是他不乐于同其他同事交流的原因。在他看来,自己和别人不是同一类人,自己也不应该属于平凡的一类人,因为自己有个500强的梦想。 在张强看来,自己没能进入世界500强,都是由于在高考的时候自己的失误而与重点名牌大学失之交臂的缘故。如果当时自己能够考入北大、清华,就有进入GE、宝洁这样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实习的机会,也就有机会能够加入这些公司。可自己是普通本科,这些大企业从来就没有到自己的学校来进行过校园招聘,投递去的简历也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如果自己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现在早已经是世界500强公司的一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一个小公司里和一群没有梦想的人混日子。 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太大,张强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工作明明只要他开始投入去做,很快就可以做好,他也懒得去做,非要等到最后的一刻才去做。好在张强能力还是有的,工作也还能满足上司的要求,上司也就没有过多地批评他。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张强感觉自己无所事事,于是就去各大招聘网站去查找世界500强的招聘信息。 张强很失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会有怎样的职业前景。张强也很失望,在这样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里,自己没有太多可学习的东西。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一直是停滞不前,离500强的招聘广告上对自己心仪职位的要求总是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00强的梦想,何时才会实现? 误区 (1)错误地定义职业竞争力。 (2)一边是能力达不到要求,一边却是无所事事。 破解误区 (1)不清楚地理解职业竞争力,就无法找到自己在职场江湖中安身立命的武器,自然成为江湖中的鱼腩。 (2)知道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又不去努力学习把能力提高,光在那里梦想是不会实现梦想的。 商振有话说 学历不等于职业竞争力

张强有一个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梦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梦想。有的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而更多的人还徘徊在500强企业的门外。进入500强企业的人有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有硕士、博士还有“海归”,但也有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贫苦出身”之人。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很有“爆炸性”。某大专院校毕业生,居然敲开了世界首富旗下的微软公司,加入到90%以上都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微软员工群体中。大专生进入微软确实是不多见的,但这毕竟不是唯一的特例,毕竟在微软除开90%的高学历人才,还有剩余的10%。这个事情的意义在于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学历和出身(毕业院校)不是真正的职业竞争力。 很多人认为毕业于名校,有个好的“出身”是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其实“出身”的不同,所影响到的只是起点不同而已。名牌学校由于其名气和影响力,很多大公司乐于到这样的学校进行校园招聘,他们的机会更多一些,但这不代表没有重点本科文凭就不可以了。毕竟企业招聘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名牌学校的学生之所以机会大,只不过是由于招聘企业认为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可能更多,能力可能更高而已。但逆向思考,是不是重点本科毕业的学生一定能进入到世界500强企业呢?当然不是。“海归”都变“海待”了,何况一个本科毕业生。说到底还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进入500强企业的钥匙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由此可见,真正的职业竞争力应该是个人的工作能力。企业是一个利益导向的地方,它需要所聘请的员工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工作目标,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只要你可以帮助它实现它所期望的工作目标,企业就一定不会对你视而不见,你也同样有机会加入到这个“群英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