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廷军
3.0,一个互联网专业术语,已经超越的了它最初简单的学术含义,承载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并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我们人际关系、工作方式乃至社会结构。
web3.0、商业3.0、全球化3.0,时尚3.0、爱情3.0……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甚至有些牵强附会的表述背后,有媒体的炒作和商业利益,但不可否认,他隐含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对社会关系认知的改变。
3.0是1.0、2.0的延伸,是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的一种简明化解释。
1.0——本质是联合。一方主导建立规则和提供内容,多方共享资源。譬如,Web1.0,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
2.0——本质是互动。一方主导建立规则、提供平台,多方共同创造内容,多方分享资源。比如,我们的婚姻从父母包办发展为自由恋爱,我们的工作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
3.0——是对2.0的修正和发展,强调更大的主动性和多维性,即多方共同建立平台,建立规则,多方共同创造内容,多方共享资源。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2.0主导的世界,但3.0已经在其中孕育、发芽,初露端倪。如同每次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引发的思考,3.0浪潮袭来,让我们想起了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著名的“战略转折点”理论。
所谓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刻。它是企业方向上的全面变动。单单运用新技术,或与过去一样同竞争对手搏斗,都不足以解决问题。他的力量是在暗中渐渐集聚起来的。你知道有变,却不知道什么在变。
然而,战略转折点并不总是一条导向灾难之路。当企业的发展方向转变时,那些善于实用新方法经营企业的玩家就会喜获用武之地。对于新手来说也好,对已有的业主也好,战略转折点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战略转折点不仅存在于企业中,也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发展过程之中。安迪·格鲁夫认为,当影响国家、企业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某个要素发生超越常规的十倍速变化时,战略转折点便已经到来。这个变化可能意味着组织和个人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端。
改革开放,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战略转折点。它改变了国家和几代人的命运。那么,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并成为全球化重要影响力的今天,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战略转折点”呢?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聪明地引入了3.0的概念,把全球化划分为三个年代:
第一阶段是全球化1.0(1492年—1800年代初期)。那个年代的全球化是由国家所带领,你透过你的国家来进行全球化。
第二个阶段是全球化2.0。(1800年初期—2000年)。这一段时代的全球化让世界从中型缩到小型,这段时间的全球化是由公司全球化所带领的。
2000年以后,世界进入全球化3.0时期。它将世界从小型缩成微型,同时夷平了全球的经济舞台,但这一年代真正独特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一年代的全球化并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将会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这包括个体和小的团队。这一年代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些个体和小团队能将自己全球化的程度,而且更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和将自己置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如果弗里德曼的观点是正确的,你正在做什么?是否还在这个十倍速巨变的世界中沉睡,或是已经为迎接这个“战略转折点”的到来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