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中关村三部曲之自序



 序

  《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尚在《中国计算机报》连载的时候,清华BBS就收录了求伯君和柳传志两个人物放在其精华区里供网友赏读。所以,1998年9月,我一拿到《知识英雄》的样书,就在清华BBS上贴了一封征集书评的信。说心里话,我当时的愿望是想听到一些鼓励的话,以此慰藉自己一年来采写《知识英雄》的辛劳,没想到遭遇的却是一盆接一盆的当头冷水。

  这些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的是中关村以及评价英雄的标准。中关村在批评者那里被界定为盗版光盘的集散地和电子市场柜台经理的乐园。批评言论中最典型的质疑是——“我在中关村只看到过小商小贩,从未见到过英雄”。温和一些的意见提议我将书名改为《知识经济探路者》或者《市场英雄》。我不知道批评者中有多少人真正看过《知识英雄》,但他们对于中关村的不满以及对书中人物的不认同是显而易见的。

  中关村每走五步就有一位农民模样的人问你“软件要么?游戏、VCD!”的情景,的确惹人生厌,但本书仍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我反对清谈,没等界定好基本概念就急不可耐地慷慨陈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者造成虚假的“交锋”。

  所以,本书第一个要澄清的概念是中关村。本书中的“中关村”依然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不仅仅是指位于北京北郊白颐路上的电子一条街,她是而且应该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一个象征。

  中关村的生意人可能会把南京的“珠江路”、沈阳的“三好街”、广州的“天河路”、成都的“磨子桥”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本书则将它们看作中关村概念的一个延伸。更为不同的是本书中的中关村概念不只外在地体现为遍布在全国的电子市场,它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创业、市场运作、技术创新、人才流动、资本运作等等诸多内容都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内在的精神在中关村现实的大街上当然看不到。

  《知识英雄》一书的副标题是“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曾经有一位大公司的公关经理建议我不要采用这个副标题,理由是他们公司不愿意和中关村的小公司为伍,但在我的概念中,中关村更多地意味着创业精神、冒险精神、乐观精神、企业精神和务实精神,意味着高科技、知识创新以及迅速积累的财富,而不具体指向哪家公司。

 微软总部不在硅谷,但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微软是100%的硅谷公司,因为微软的精神是硅谷的精神,微软的传奇是硅谷式的传奇,剩下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

  同理,界定中关村的概念也应该更注重其精神的一面,因为这样做更加有利于探讨中国民族企业如何直面国际竞争(中关村从一开始就是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条件成长起来的);有利于总结市场经济的规律(中关村不相信计划,没用国家投资,全靠市场驱动才成长到今天的规模);有利于探索未来知识经济的模式(尽管不少人对将中关村比喻成中国硅谷颇有微词,但如果中关村称不上中国硅谷,那么,中国就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称得上硅谷。中关村地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区,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一大批知名学府和研究院所全聚集此地,中国最初的知识经济雏形如果不在这里产生,还能在哪产生?)。

  当我把我的这些意思和一个朋友说了以后,他不解,为什么我会在一本书名叫作《中关村问题》的序言里不是谈“问题”,反而对中关村大唱赞歌。

  《中关村问题》里的确要反映中关村“没技术”的问题、“长不大”的问题、“恶性竞争”的问题、“信用危机”的问题、“人才流失”的问题、“商气太重”的问题,但是,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一本《中关村批判》,而是希望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征集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一词在这里没有任何的贬义。在没有竞争的地方,不会有“恶性竞争”;在没有人才的地方不会有“人才流失”;在市场契约不发达的地方不会出现“商气太重”以及“信用危机”;在不重视技术的地方,不会恐惧“没有技术”;如果不是每天都要面对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国际巨头的竞争,可能谁也不会每天都忧虑自己公司的规模太小。

  《软件》杂志总编辑张伟说,他就喜欢创业,开一家公司,不成,再开一家,还不成,就再开一家。他说他这样努力,老天爷总有一天会开眼,让他成功。

  尽管我对中关村有4500家小公司而大公司则屈指可数的现状不以为然,但这不妨碍我喜欢张伟的这种创业精神;尽管我反对人才的盲目流动,但我清楚中关村真正的魅力就在于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任何一笔资金都能在中关村找到志同道合者,都能在几天之内开张营业,假若没有大批自由自主的人才,中关村的活力又能体现在哪里?尽管在中关村抓货,很害怕被人骗了,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这篇贴在《网上中关村》署名四海小厮的自白:“六年前的那个秋天,我成了标准的村儿里人。/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说“有”,不管客户说他要什么,除非问我有烟没有。/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攒机,以至于后来再见穿着衣服的机器就难受。/从那儿以后我学会了吃扣和清一色,虽然掉的老是比进的多。/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批显示器的好手,擅长把VOLTRON、Casper的标牌揭下来改贴AST。/才知道,1600K箱子深的是天津的,浅的是沈阳的。/才知道,这村儿里只有一家公司,不管谁有了单子,还不都是有饭大家吃。/才知道,我成了动物,而不再是笼子里养的那种,有了更多的欲望。/转眼之间,AST/286没人要了,40兆的Conner听起来也可笑了。/我也已经早不是村儿里的了。/据说后来时髦的词儿是代理了。/据说一台机器挣不出打车的钱了。/据说今儿做机器跟玩股票差不多了。/您是村儿里的吗?我知道您不易,别老摔着卖了。/来这个网上中关村溜溜吧!/干吗非得在门市贼着呢?到这儿抓几个单做做也挺不错的。”

  四海小厮算是一个典型中关村人,勿庸讳言,中关村80%以上的人都和四海小厮一样不从事技术工作,而在小“门脸”内做着“贸易”;勿庸讳言,中关村现在的驱动力还不是自己的技术创新;勿庸讳言,中关村现在繁荣要归结为美国硅谷的技术引进;勿庸讳言现在中关村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替美国人打工……

  但是,我仍然同意中关村是中国知识经济试验田的提法。

  这是因为,中关村十五年来在同国外第一流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已经接受和掌握了国外计算机企业最先进的思想、方法以及观念,并在自觉地运用这些理念指导修正着自己原来的行为模式。这些最先进的观念其实是所谓“知识经济”的真正基础,没有先进的思想作为基础,科技创新只能是空谈,只能像过去一样“躲进研究所成一统”。

  联想说HP是自己的老师,HP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他和员工在一个大房间内办公,当我在方正PC看到冯沛然总经理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这种企业文化的一脉相承。

  即便是在美国,计算机产业也处在其社会经济的浪尖上,其思想和观念是最先进的,中关村这些年来的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建立了同美国计算机产业对话和汲取其养料的通道。

  因此,中关村十五年最成功之处不仅表现在一年逾千亿的产值,不仅表现在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与世界同步”的计算机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已经学到了一套创办以知识为资源的企业的方法和观念。

  中关村已经掌握的这些方法对中国其他行业一定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这就是笔者撰写此书的动因。

  从历史角度看,中关村尚处在它发展的初创时期,中关村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信其他以知识作为主要资源的行业同样也会遇到,重视中关村遇到的问题,借鉴一下中关村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能给人峰回路转的感觉。此为写作此书的目的。

  刘韧

  1999年写于中关村

   (注:转载于Donews刘韧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9400.html

更多阅读

盗墓笔记长评 解雨臣三部曲之三:解雨臣面具下之猜想

解雨臣面具下之猜想by 平淡达人(沉溺深蓝)一直想围绕《盗墓笔记》中解雨臣这个人物写点东西,一直没落下笔。结果一旦写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又是原著角色评,又是同人衍生作,现在还扬言要揭开解雨臣的面具看看下面到底是啥——当然原著是

转贴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之影评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看完下面这部电影的影评,实在按捺不住要发上来分享,写得真好!一曲深沉含蓄的蓝色之歌——浅析电影《蓝》的节奏与氛围“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莱翁·慕西纳克电影《蓝》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

声明:《呐喊自序 中关村三部曲之自序》为网友烟火照长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