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现状分析



        内容简介:利率自由化作为一种趋势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利率自由化的目标也已经确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存在着种种困难,像银行改革问题、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等。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懈的进行改革,大胆的进行创新,加速我国的利率自由化进程。

一、    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虽然从概念提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在于存在着金融抑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率水平偏低;另一方面是有选择的信贷分配。随着他们观点的提出,关于利率自由化的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利率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Fry(1980)采用累计时间序列回归估计得出结论:在亚洲平均实际利率向均衡的自由利率每上涨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提高0.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989年对34个样本国家的研究结果发现:正实际利率国家的投资效率(产出/资本)比负实际利率国家高4倍。在53个被研究的国家中,20世纪70年代实际利率低于-5%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正实际利率的国家低1.4%。上述研究表明:利率自由化在理论验证上获得了肯定。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拉丁美洲的多数国家都进行了利率自由化改革。其中除拉美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由于改革方式比较激进、改革时机不当、操作失误而以混乱告终外,大部分国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表1.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75-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单位:%       

 

年份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世界 14.2 13.8 12.9 11.8 15.4 18.1 14.3 14.3 14.3 14.8 14.3   

发达国家 11.8 9.1 8.9 8.6 9.0 9.9 79.5 7.4 5.4 5.0 4.2.   

发展中国家 19.6 24.2 22 18.9 27.8 34.4 23.5 28 33.5 33.7 34   

拉美国家 39.4 52.9 44.4 36.2 44.4 60.5 55.4 69.6 99.3 118 128.9   

亚洲国家 8.8 7.8 7.6 8.4 16.5 14.7 8.9 5.3 6.9 7.9 7.0 

资料来源:李社环:〈〈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

从表1.1可以看出,通过利率自由化改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国家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降低了通货膨胀率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

综上,无论是从理论验证还是从实践论证上,利率自由化都得到了肯定。利率自由化已作为一种趋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为了提高我国经济运行效率,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必须坚定的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

二、   我国利率管制的表现

  (一)利率受到政府的管制,存在着利率刚性 

在当前的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利率管制制度。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由中央银行统一拟定,最终有国务院决定和批准。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只享有很小范围的浮动权。具体表现在:1、我国存款利率只能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执行而无权更改或变动;2、贷款利率可以有一定的浮动的范围,但主要是针对集体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的贷款,并且浮动范围较小,一般不超过30%,而对于贷款大户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贷款利率仍然是固定的。实际上,即使是上述贷款利率浮动权的行使也要经相应的各级人民银行的审批核准。可见,我国的利率体制仍是严格管制型的。

我国的利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信息把握失误以及利率决策程序复杂等原因,央行不可能对利率市场变化进行敏感的察觉并叫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这也就导致了央行利率调整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时,央行不能及时地察觉并做出调整。等问题严重时被动的采取调控措施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我国实际调控结果与利率政策目标发生较大偏差的重要原因。

 (二)利率水平偏低,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利率的杠杆作用被钝化

 

我国长期的高度集中型的利率管制政策导致实际利率水平偏低,有时甚至为负值,实际利率与均衡利率相差甚远.

         表2.1   历年来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存贷利差和实际利率      单位:%

 

调整时间 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存贷利差 实际存利 实际贷利   

1979.4.1 3.96 5.04 1.08 1.96 3.04   

1980.4.1 5.40 5.04 -0.36 -0.6 -0.96   

1982.4.1 5.76 7.20 1.44 3.86 5.3   

1985.4.1 6.84 7.92 1.08 -1.96 -0.88   

1985.8.1 7.20 7.92 0.72 -1.6 -0.88   

1988.9.1 8.64 9.00 0.36 -9.86 -9.5   

1989.12.1 11.34 11.34 0 -6.46 -6.46   

1990.4.15 10.08 10.08 0 7.98 7.98   

1990.8.21 8.64 9.36 0.72 6.54 7.26   

1991.4.21 7.56 8.654 1.08 4.66 5.74   

1993.5.15 9.18 9.36 0.18 -4.02 -3.84   

1993.7.11 10.98 10.98 0 -2.22 -2.22   

1994.7.1 10.98 10.98 0 -1.72 -10.72   

1995.1.1 10.98 10.98 0 -3.82 -3.82   

1996.5.1 9.18 10.98 1.08 3.08 4.88   

1996.8.23 7.47 10.08 2.61 1.37 2.54   

1997.10.23 5.67 8.64 2.97 4.87 7.84   

1998.3.25 5.22 7.92 2.7 7.82 10.52   

1998.7.1 4.77 6.93 2.16 7.37 9.53   

1998.12.7 3.78 6.39 2.61 6.38 8.99 

                资料来源:李社环《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

从表2.1可以看出,我国的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1979年到1998年的二十次利率调整中,有9次实际利率为负值。实际利率较低或为负值将直接导致存款人的利益受损,抑制储蓄增长。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居民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以及我国人民偏好储蓄的习惯,低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低的实际贷款利率使资金债务人支付的融资成本过低,甚至债务人可以享受无本之利(在实际利率为负值时)。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刺激各个部门、企业争先恐后向银行贷款。为获得有限的、廉价的资金,各部门、各企业拉关系、寻人情甚至采取行贿手段,导致金融腐败屡禁不止。同时,过低的实际利率会导致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上升,经济运行产生泡沫。我国1992-1995年的经济过热与这一时期的实际利率为负有很大关系。

过低的实际利率水平使利率的杠杆作用受到扭曲,它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资金供求状况,引导资金流向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相反,由于地方政府为防止国有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那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这也导致了银行大量呆账坏账的产生,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低效率。

(三)利率结构扭曲

  利率结构扭曲是指各种利率关系不协调,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情形。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倒挂

从表2.1可以看出,过去我国存贷款利差较小,甚至有些年份为零。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是极少数存贷款利率偏小甚至倒挂的国家之一。有学者对国际上39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存贷款利差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存贷款利差大多在2~10个百分点之间,而我国在1996年之前基本在1个百分点左右,有的年份甚至为零。这种状况到1996年以后才有所好转。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倒挂,挫伤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积极性,使银行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阻碍了银行系统的发展。利率倒挂会导致银行为获得收益而把资金投资于其他金融市场,致使整个社会贷款资金供给困难。而一些食利者则有可能利用利率倒挂进行套利活动,坐收无本之利。这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央行基准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倒挂

央行基准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倒挂主要表现在:一、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二、央行的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我国的央行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比较如下表:

表2.2         央行基准利率与商业银行半年期存贷款利率比较      单位:%

 

项目

调整时间 银行

存款

利率 法定

准备

金率 超额

准备

金率 银行

贷款

利率 再贷

款利

率 法定准备

 中国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现状分析
金率—银行

存款利率 银行贷款

利率—再

贷款利率   

1991.4.21 5.4 6.12 6.12 8.46 7.2 0.72 1.26   

1993.5.15 7.2 7.56 7.56 9.18 9.0 0.36 0.18   

1993.7.11 9.0 9.18 9.18 10.98 10.62 0.18 0.36   

1995.1.1 9.0 9.18 9.18 11.70 10.89 0.18 0.81   

1996.8.23 5.4 8.28 7.92 10.08 10.62 0.88 -0.54   

1997.10.23 4.14 7.56 7.02 8.64 9.36 3.42 -0.72   

1998.3.25 4.14 5.22 5.22 7.92 7.92 1.08 0   

1998.7.1 3.96 3.51 3.51 6.93 5.67 -0.45 1.26   

1998.12.7 3.33 3.24 3.24 6.39 5.13 -0.09 1.26   

1999.6.10 2.16 2.07  5.85 3.78 -0.09 1.07 

资料来源: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经加工)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长期大于银行存款利率,1998年以后才有所改善。再贷款利率除1996年略大于银行贷款利率外,其余年份均小于银行贷款利率。这无疑给商业银行上了“双保险”,商业银行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都可以从央行获得额外的无风险的利息收入。这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和风险意识淡化,给提高银行企业竞争力以及对银行业进行改造增添了障碍。这种利率关系若不改变,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将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3.国债利率过高

按“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定价原则,国债利率应该是证券利率中最低的。而我国国债利率不但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而且高于同期的贷款利率。这会导致银行资金流向货币市场抢购国债以保值套利,银行可贷资金被国债挤占。这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三.我国利率自由化的条件分析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实行了利率自由化,这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拉美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则以混乱而告终。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2)改革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3)为保证改革的平稳过度要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4)在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银行系统的监管(5)在改革过程中要协调好与其他金融改革的关系。借鉴这些国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基础与前提

利率自由化由于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长期被压制的利率会发生较大的波动。若此时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起伏较大,则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陷入大起大落的怪圈。拉美国家在利率自由化改革时期由于经济经济波动较大通胀严重,欲借利率自由化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但却事与愿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也不够稳定,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仍让人记忆犹新。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同样重要。

(二) 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促进银行体系的竞争

   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整个银行体系资产的8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虽然后来陆续建立了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和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但它们只是作为补充,并没改变银行体系的垄断格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僵化,内部利益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利率充分的敏感性,无疑给利率自由化增加了一道难题。中央对中行、建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补充其资本金,以加快其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政府放宽金融准入门槛,引进外资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使银行体系的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距离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仍相差甚远。

银行体系公平竞争机制的确立,一定要引进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外资银行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充足的资本,但是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的神经中枢,银行领域外资的引进毕竟是要有一个度的。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对于激活整个银行体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政府对民营资本的进入限制严格,甚至外资银行享有的权利对民营资本却是禁止的。虽然民营资本的经营有一定的短期性以及盲目性,但是,通过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民营资本是有效率的,对于活跃经济、发展经济是有益的。民营资本完全可以作为一支生力军进入银行领域,并发挥其巨大的能量。

(三) 坚定不移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是利率自由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同时国有企业有8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是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的最大对象。在当前阶段虽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国有企业距离真正的股份制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利率市场化要求市场主体对利率要有充分的敏感性,显然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现状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鉴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当中所占的份额,若不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其变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股份制企业,将极大地阻碍利率杠杆作用的实现。

(四)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促进利率自由化机制的形成

   其他国家利率自由化的实践表明,健全的金融市场对于利率自由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是整个经济的神经中枢,是连接各个市场的纽带,没有一个完善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利率是资金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资金的市场供求状况。若没有健全的金融市场,资金则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健全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是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央行的调控方式由直接的利率调控转向间接的用市场手段调控。从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的经验来看,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的货币供给形势,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投放或回笼货币,但这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做支撑。我国已建立了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债券市场等一系列金融市场,但除同业拆借市场出具规模外,票据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企业间票据交易规模明显偏小;企业债券、短期国债发行量偏小、发行种类单一。货币市场的欠发达直接导致公开市场操作的瓶颈。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能跟上利率自由化改革的步伐,就相当于金融监管当局“自废双手”直接和间接的调控方式都将失效。

(五) 由于我国各项经济环境发展的滞后,宜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美国从1980年的《1980年放松对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的出台到1986年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用了6年的时间。日本则更为谨慎,从1979年开始发行自由利率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到1994年5年期内存款基本实现利率自由化,总共用了16年。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拉美国家的改革则较为激进。阿根廷从1975年开始利率自由化进程到1977年取消所有利率管制只用了2年的时间,而智利则仅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其利率自由化改革。对于拉美国家其激进式改革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从表1.1可以看出,其改革期间及以后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从前面的各项分析可知,我国利率自由化的各项环境建设还很滞后,并且结合国际经验,我国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目前我国制定的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利率自由化改革步骤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包括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是本着这种影响面最小的原则来推进它们的利率改革,实践也证明这种改革方式是风险最小的,但同时也是有效率的。  

(六) 加强金融监管,制定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从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来看,利率自由化初期一般都伴随着较大的利率波动,若监管不利,则可能像拉美国家那样使经济陷入大起大落的危机之中。建立健全各种金融法律法规,使利率自由化有法可依,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此时政府要加强监管,用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的资金供求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时运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加以调节。

结 束 语

利率自由化作为一种趋势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我国也必须坚定的地推进自由化改革。但是,我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我们的一些体制、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这其中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的。利率自由化不仅是一次单纯的金融改革,这项改革几乎牵动了所有的社会经济细胞。我们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适时适当地做出坚持、否定或创新,把改革推向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9598.html

更多阅读

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农村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核心提示: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市场发育、竞争政策、收入分配、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目前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等。本期报告中,卢主任结合实际案例,非常凝练地梳

我国资信评级业的现状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资信评级,是指无论是企业的评级还是金融产品的评级,都是指在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下,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企业或者发行人履行经济义务的能力及意愿的评价。它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所产生的知识型专业产品,它的主要载体是

声明:《中国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自由化改革的现状分析》为网友苏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