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逐步进入了经营机制转变和产权改革的攻坚时期。如今,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在制度安排、经营环境、金融监管、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和调整。
本期话题:如何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加快推进农信社改革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刘小萃作客嘉宾:福建省东山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陈友庆主持人:东山县是福建省首批5个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之一,也是漳州市惟一的试点单位。至今年1月己全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您的切身感受,当前农信社改革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友庆:各地情况不同,问题也不一样,但总体而言,有这样几个问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一些农信社经营亏损,增资扩股较为困难。农信社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和较大面积的亏损,致使农户不愿入股。其次是业务经营上存在多元目标冲突。农信社经营目标有多个:合作制目标(为社员服务)、赢利性目标(提高效益)、政策性目标(支持“三农”)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业务品种范围而追求的规模经济目标。第三,农信社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能力较差,潜在的金融风险和定位困扰着农信社的发展。第四,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存在着有形无实的民主管理。 主持人:改革方向与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您认为应怎样化解这些矛盾使改革顺利进行? 陈友庆:重要的一点是要改革经营管理模式。首先,实行县(市)农信社一级法人经营管理模式,把基层农信社改制成营业机构,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的经营模式。其次是组建全国性信用合作行业协会、在省一级成立省联社,可强化行业管理职能、降低管理成本,这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正是找准了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还有很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为主的利率机制。一是建立内部“利率定价统一性”。按业务品种、部门、网点成本核算,根据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以灵活制定合理价位,并将成本核算的结果用于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使农信社能够根据利率变化而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二是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衡量体系。及时调整农信社存贷款利率水平,并对存、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做出限制,将利率风险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三是建立健全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机制。规定不同产品、价格、管理人员的不同授权,以控制因利率浮动而产生的道德风险;自动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不同风险收益水平的金融产品,能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形成与风险挂钩的长短各异、高低有别的利率体系。 主持人:您提到的是农信社自身的解决方式,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看,还可以做哪些尝试? 陈友庆:应该建立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决定了有许多领域需要依据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也有许多领域可以推行商业性农业保险,为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奠定基础,可以通过政府的适度补贴和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资设立农业保险机构。 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要创新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从而改善信用社贷款无保障、农业生产担保不足的两难状况。
[稿件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6年第1918期H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