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是常青的。在美元汇率大幅度下滑之后,国内外理论界大跌眼镜,一个劲儿地指责市场投机行为,说美元汇率走势与美国经济现状自相矛盾,美元现在的汇率是不合理的,一定是市场搞错了。
在以往的汇率决定论中,解释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的是国际借贷学说,它强调只有进入支付阶段的国际借贷行为的变化才能对外汇的供求发生影响。在当代国际金融市场上,外汇的买卖频繁,且大多数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保证金交易,不需要与商品贸易发生联系,而是由股票和国债的买卖、利润与捐赠的收支、旅游收支与资本交易引起的。更多的则是因利率与汇率的波动所引起的外汇买卖,各种形式的保值和投资及投机活动。另外一种解释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的理是汇兑心理学说,它在解释人们的市场心理活动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但它过分强调心理评价的作用,忽略了决定心理评价的恰恰是客观经济行为。
在浮动汇率体制之下,一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是其汇率形成的基础,这是购买力平价论的合理内核。但从发展趋势看,二者又不尽吻合,因为在各国货币越出国界后,进入世界流通领域,其购买力在国外与国内往往发生偏离。尤其是到了80年代,外国投资者选择持有某种货币要考虑它的储备、干预、支付、投资、保值和投机等多种职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出口收汇应收强币,进口付汇应付弱币,就是因为考虑到强币和弱币在上述职能上的不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权这样要求。因此,在国际货币多元化,特别是几种主要货币或关键货币同时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情况下,每一种货币都成为外汇交易过程中被广大投资者和投机者评价和比较的对象。
货币购买力首先是在本国形成和变化的,但必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新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单纯是一种心理行为,而是取决于国内外价格水平和价格比较关系(即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上该种货币的国际职能(可兑换性、执行储备的职能、稳定性、流动性、安全性和相对收益率等)。毫无疑问,对于任何开放国家来说,一种货币的国际职能对其汇率的决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70年代以来,由西方学者根据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特点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汇率理论,即资产平衡论,它强调各国资产持有者的资产平衡条件,在作具体分析时,资产平衡论作了一些假定:
第一,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二,在这个国家具有比较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且拥有提供全能金融服务、保证金融工具的高度流动性的设施;
第三,在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金融工具、多种金融机构和比较健全的监督管理部门;第四,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要求完全替代);
第五,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各自的资产组合,而不受任何外来强制性因素的干扰;
第六,对国外投资者不存在外汇管制、税收歧视或其他形式的歧视。资产平衡论与当今发达国家的具体情况比较符合,也表明理论必须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资本需要的环境是:
第一,一个国家必须实行货币自由兑换;
第二,在这个国家具有比较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且拥有提供全能金融服务、保证金融工具的高度流动性的设施;
第三,在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多种金融工具、多种金融机构和比较健全的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要求完全替代);
第五,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各自的资产组合,而不受任何外来强制性因素的干扰;
第六,对国外投资者不存在外汇管制、税收歧视或其他形式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