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走向市场化,股改的真正功绩
股改已10个月了,已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从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例来说,进程也已过半。尽管至今连对股改何为成功也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对股改后中国股市的牛熊前途更是各说不一,但是有一点是明白无误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就是中国股市在实现全流通后,已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地走向市场化。
市场化的标志是什么?
首先是市场的主体已不再仅仅是圈钱者的上市公司与被圈钱者的股民。在之前的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圈钱者为了到股市圈钱而搭建的一个平台,而股民只是自认为投资者而实际上只要进了“陷阱”就任由上市公司摆布的被圈钱者。然而全流通后,虽然控股者在股市融资从形式上看与先前的“圈钱”无大区别,但是他已不能象先前那样不需要看市场的脸色,可以离开估值高溢价地“圈钱”,他要从股市拿到钱就必须考虑拿出物有所值的等价的股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融资者”在融资的过程实际就是与投资者结成同盟,利益应该是“栓在一条绳子上的”,否则在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实际上就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法律上在市场的规则上也就在追索自己的责任。在这样的状况下,投资者已发生根本变化,不再只是可任人宰割的个人小股民,而是以往被禁止进入的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银行投资基金……等等,甚至上市公司本身自有资金,都将作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伺机涌入股市,境外资金更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潜入消除了股权分置制度后的中国股市。在股市不再只是狼与羊,而应该也有了狼与狼。
其次,行为的市场化。股改实际可以说是中国股市政策市的最后一次最大政策行为,大概是负负得正吧,这一决策应该是对政策市的终结,决策本身也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需要。股权分置的中国股市已走投无路,市场发展规律决定着在此时必然走上制度改革之路,尽管决策中的具体策略还是带着旧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的痕迹,但是市场还是以其相应的方式作出对应。股改中对价的不足,实际是资本市场定价机制继续扭曲的体现,但是股改方案通过了,这只不过是有人接受了和被迫接受了利益的重新分配,如果说非流通这时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利益,但是后置的风险就是代价的隐藏。虽然全流通了,但是因对价不足而实际的股权的继续扭曲,日后的融资能顺利吗?实际上,为什么市场对股改后的新老划断、IPO似乎的提心吊胆、诚惶诚恐,不就是对股改定价机制的继续扭曲,估值的继续混乱的现实反应吗?
股市是市场,市场本质的就是逐利,股改后的中国股市将更淋漓尽致地展现这点。实际上股改中权证的推出,也正是市场逐利的必然。以权证代替对价是符合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权证交易增加品种“创新”是交易所的需求;权证的天量交易是券商业务的红火;而权证只有脱离实际价值的疯狂炒作,才有“赚钱效应”,也才有券尚创设权证获利的机会。能看清权证实际价值而又不善投机的投资者是决不会参与权证交易的,而权证交易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也是不难预料的,那就是在树起“赚钱效应”丰碑的下面还有一堆堆的白骨。有人参与权证交易,认为既然是管理层决策的,就不会让投资者受骗,那只能是幻想,因为这是市场。
中国股市正是在股改还在怎样才算成功的争论中悄然走向市场化。在市场化的中国股市到来的时候,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如何来认识这一现实,将决定各自的市场行为。境外资金蜂拥而来,他们就是已看到了中国股市市场化的跨越,而不再在既是发展成长中又处于较低市盈率的中国股市面前犹豫不决。中国股市的国内投资者,投资者队伍在迅速扩大,而其中股权分置时代过来的个人投资者,他们是股权分置制度的一代牺牲品,有的人对受到的伤害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如果现在还耿耿于怀,还妄想能得到补偿挽回损失,因此而对已市场化的中国股市还心有余悸,而不敢重振精神迎接新的投资机遇,那是最不现实的,因为历史只能翻过去而无从追究责任,需要的是抓住机遇在新的投资中不要或少犯错误去争取自己的收获。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