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4曰29日,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进行股改至今,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总数已达581家,不包括股改方案被否决的公司占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42%。这581家公司的流通市值为6244.43亿元,占两市总流通市值的55.10%。同时,市场,各方人士关于股改成功标志是什么的讨论也热烈进行着,当中引起巨大的争论。可以说,伴随股改的开始之日,市场对其成功与否及其成功标志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最近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股改进行到今天,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进入或完成股改,可见,股改是大势所趋,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态度及发布的文件来看,较晚进入股改的公司,拖延股改的公司将被交易所边缘化。虽然股改后留下的问题依然很多,不管是流通股股东还是非流通股股东都对现有的股改结果持争议态度,而市场依然在激烈争论何种方案才公平?虽然有不少人担心股改有搁浅可能,但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在股改之初就说过“开弓没有回头箭”,那就是说市场的担忧没有意义,股改还会继续下去,国家会全力推进股改。
既然股改必然进行,那么,诸多官员、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关于股改成败的讨论与分歧便纷沓而至。但至今,股改是如火如途地进行着,马上就要完成过半的目标,即将会达到完成60%~70%市值的新老划断分水岭。然而时至今日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且不说看成败是否为时过早,并且根本的是判断的标准是由各自立场决定的,不同的人在股改中有各自的得失。
从2000年提出全流通、国有股减持以来,证券市场闻减持色变,谈流通激动,在政策断断续续发布、执行,到后来停止减持国有股。五年的熊市,中间夹杂着多少次关于全流通的讨论;每一次讨论,或者一点监管层有关的消息在流传,便造成一轮不小的下跌,久而久之,在正式开始股改后,便以跳水来完成对全流通畏惧的最后表达。这五年中,一轮又一轮大幅下跌,套住了多少中小股民、机构投资者,赶走了多少有生力量?扛不住的就此消失在茫茫市场中,勉强抗住的,也只有在等死,没有活水的救援,就在沉默中死去。市场的参加者有一大部分是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光在股改前的损失,已经难以计算。对于伤痕累累的他们,股改还有成功的意义吗?有的只是那么一点象征意义,实际意义呢,那么一点对价,相对于因为证券市场股权分置及其带来的诟病所受侵害,绝对是杯水车薪!
2002年停止国有股减持以来,市场人士和专家们都在探讨A股市场全流通的多赢方案,证监会更不余遗力地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可惜,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太多方面利益,特别是强势国有股东的政治考量,都无法取得共识。在长达几年的各方利益拉锯、讨价还价中,实际上市场失去较佳时机,在一拖再拖中,付出巨大机会成本。一心想着共赢,现在在无可奈何中,硬上弓,面临的是共输的局面。寻找共赢之道,中国股市十多年历史已经表明,二级市场实际上只有一个大赢家,那就是拥有特殊资源的资本玩家。严重畸形的中国证券市场,贪婪的资本和低效的国有企业已经透支了巨量的社会资源。股改不过是还证券市场以本来面目。国有及法人股任何形式的流通,都将是实质性的利空,其他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有赖各方努力。作为市场市的改革,市场将按照它本来的趋势复归。我们早就是输家了!基于这样的看法,应该坚决反对那些将国有股流通与市场涨跌联系起来的观点。探究股改成功的标志,制造共赢市场,但面对这些为证券市场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我们还敢奢望一个“多赢”的方案的实现吗?所谓“多赢”,不过是存在于我们头脑 里的幻象,或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所以,对市场的比较现实的原则应该是:尽量少花时间,踏实解决问题,因而也就尽量少付代价。
股改不只是有指数上涨,还要有争取市场各个参与者尽量地减小损失,各方有机会健康地生存着。股改本身为我们解决的是根除证券市场制度性缺陷;更重要的是,中国证券市场还要发展,为中国经济服务。全流通解决后,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改革仍然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股权分置改革只有完成的标志,不应谈论成功与否的标志;即便是完成的标志,也没有什么标准,,也不明确。因为,绩差、重大问题的公司应该怎样处理,至今管理层也未给出明确方向,是继续股改还是停牌退市,不得而知。从目前看,股改中,支付对价模式,流通分步,锁一爬二等政策,造成要让股票全流通后,经市场的博弈和运行环境决定在市场上流通供给的状况。这个时间表至少在2008、2009年后才完全表现出来,现在看,谁也没有底,谁能下股权分置失败的结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现在解决股权分置,我们已经损失时间成本,成功与否,应该让历史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