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英、美和德、日两大类型,即英、美外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德、日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向以英美模式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保持商业银行经营的可竞争性以实施外部治理;合理配置和行使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使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权责分明,并且有良好的评价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清晰的信息披露和分析机制。
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虽然成功解决了很大部分的表层问题,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激励机制和对各级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银行业总体竞争能力低下、利润水平较低。而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其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
表一:中国商业银行、英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表二:国内商业银行与BIS银行公司治理准则差异
比较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突出体现在:
1、形式上不完善,委托人不明确。一般公司中,股东是通过其公司内部的股权代表——董事会来建立与公司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我国商业银行形式上基本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的治理结构,但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或者大股东为国家,或者成立时有政府背景,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选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或受其影响,董事会缺乏保护股东权益的手段和激励,形同虚设的情况普遍存在。
2、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针对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因而从激励机制上引致银行的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追求,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实质性的长期发展规划。
3、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包括监事会成员并不是银行的股份,而在国家产权缺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最终经营绩效只能依赖管理层自身的约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基本上无需承担财产风险的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共同取得了对国有银行资产的事实上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层和员工有机会合谋运用银行的资产为局部和个人牟取利益。
4、缺乏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经营机制良好的银行应首先建立一个清晰的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或指导性的公司价值文化和道德行为操守,为此,BIS准则要求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中建立可以指导银行持续开展经营活动的战略,并应当率先垂范。而我国银行的管理体制中则没有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其章程中规定董事会要建立指导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战略,重大行动计划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这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一定的粗放性和盲目性,科学性和效率性比较差;同时,管理层的行为也往往缺乏必要的约束。
5、信息披露透明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目前几乎没有适当的规范可遵循,缺乏可比性。会计、统计制度基础薄弱以及信息系统的低标准使得银行经营业绩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在披露中的权责规定过于简单,对利害关系人和非确定性公众了解披露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造成银行公司信息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不透明;同时,对于银行的消极披露或隐瞒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地将公司信息送达所有相关者。
(二)银行经营状况差异(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置分支机构没有历史包袱而是轻装上阵,完全游刃自如地同我国金融业开展竞争;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存在历史上的体制缺陷,这就造成了大量信贷资金的流失。这就好比运动员登山,外资银行不负重就轻而易举地登上山顶,而我国金融业身负沉重包袱,处于劣势,其速度与质量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外资银行信贷资金流失程度低,可用资金雄厚,当进入我国境内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就享受与我国金融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就有可能从我国金融业手中夺走优良客户,其客户群体逐步壮大,市场份额亦会逾来逾高。而我国金融业市场份额将会相应下降。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审慎对待这种充满变数的挑战。
(三)组织管理体系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扁平式、矩阵式、网络型等新的组织形式替代传统的科层组织。这种组织管理体系优点在于:成本费用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只是对部门职责的平面调整,缺乏对银行组织架构的立体思考,国有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的低下。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经济原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和再造。
(四)业务拓展能力的差异
随着2006年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中外资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将由彼此相安无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锋演化,双方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零售业务方面围绕客户、产品、渠道和人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客户方面,外资银行目前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今后会把重心扩展到中国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如私人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等。
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业务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长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
中资银行会在下面几个方面受到较大的冲击:
1、个人理财业务
普通零售金融业务依赖机构网点的支持,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虑,将会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体的争夺上。2002年以来获准经营个人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纷纷成立理财中心,通过私人理财业务来抢夺优质客户这块诱人的蛋糕。花旗、汇丰、渣打、东亚、恒生等外资银行都在国内设立了专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包估嫁娶、婚丧、教育、健康医疗保险、财产投资管理、搬家、旅游及退休计划管理在内的完整服务。尽管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外资银行无法在国内充分发挥其集团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但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专业的金融人才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使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领域驾轻就熟,其进入必将加速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2、外汇交易业务
2004年10月底全国外汇存款达到了1584亿美元,其中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为836亿美元。汇率的剧烈变动、外币利率的频繁调整,使得居民和银行都有开办个人外汇交易的需求。2003年花旗银行的“优利账户”和渣打银行的“汇利账户”在上海等大城市就已经小试牛刀,2004年银监会发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花旗、渣打、汇丰等24家银行先后获得了衍生产品资格,法国巴黎银行还在上海设立了交易室。外资银行推出的外汇结构产品,已经引起中资银行外汇储蓄的流失。在日益重要的个人外汇交易市场上,外资银行占据优势,而中资银行目前尚不具备自主开发管理衍生产品的能力,仅能采取背对背平盘的方式充当外资银行产品的销售代表,难免受制于人。
3、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是客户日常使用率最高的金融产品,同时也是银行新产品的最好载体。中国信用卡市场对外资银行极具诱惑。目前银监会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银行卡管理条例,以推动外资银行发卡业务。在获准单独发卡之前,外资银行已经联手国内合作伙伴进军信用卡业务。 2003年花旗集团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004年2月正式推出了内地首张由外资银行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双币种信用卡,标志着外资银行已经正式介入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2004年12月花旗浦发卡一改居高临下的姿态,宣布双双降低普卡和金卡申请门槛,并把发卡城市由沪深穗扩展到10个城市。此外,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合作打造的申卡国际信用卡、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合作的兴业信用卡也在2004年先后亮相。汇丰银行2004年8月参股交通银行后,两家合作组建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并有望在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卡;2004年12月美国运通公司也与工商银行合作推出了牡丹运通卡。
联合发卡使外资银行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提前进入了人民币零售市场,给其他中资银行带来了压力。外资银行借合作发卡达到了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了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的便利,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4、个人信贷业务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资银行在楼宇按揭、汽车金融等业务上具有优势,目前汇丰、渣打、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已经在京沪杭等地开展了外籍人士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在国内紧缩地产信贷、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凭借贷款利率低、贷款成数和年限灵活、更多可选货币、服务完善等优势,在部分城市已经占据了外销楼盘按揭的半壁江山。在汽车金融方面,2004年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与上汽通用金融公司已经开业经营,另外三家汽车金融公司也在筹建之中。在外资银行2006年获准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后,中资银行将面临业务进一步流失的风险。
在渠道方面,外资银行将会采取增加网点、开办网上银行和并购国内银行的方式增强对个人银行业务市场的渗透。在增设网点方面,目前汇丰、东亚、渣打在华分行数分居前三位,其中东亚银行率先在深圳增设罗湖支行,标志着外资银行向深圳零售市场进军的开始。另外,花旗、渣打、东亚、汇丰等13家外资银行已经获准提供全面网上银行服务,网上银行已经成为外资银行重要的营销手段。在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方面,外资银行已经不再局限于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2003年底恒生银行参股兴业银行、2004年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股权并派驻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进入内地市场的渠道。
(五)金融创新能力的差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
1、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已经出现与国际接轨的与时俱进的特点。产品不少、种类也很多,但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在灵活性、联动性、集约性、共享性和个性化服务方面还显得非常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品设计主要考虑交易流程设计,忽视了信息内容和信息流的设计,本质上造成了对客户的信息服务能力弱。
(2)在贷款及融资类产品中,客户对银行的融资需求越来越要求快捷、方便、灵活、实用,并能达到理财要求。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及融资类产品种类多样,但是科技含量低,由于本外币系统不统一,客户号不统一,业务处理系统难以满足集团客户对全国统一授信,综合授信和循环贷款以及表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的服务需求。
(3)在客户对存款账户、产品的需求由原来办理支付结算、提供融资、定期存款保值等服务扩展为理财、结算网络、代理清算、咨询、信息共享以及更多的组合灵活的存款产品,并以此来加强管理,提高资金收益降低成本的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虽然种类齐全多样,但存款产品变换组合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客户的保值需求。
(4)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较低,虽然产品数量较多,但是缺少规划和管理。产品名称、品牌不统一,不少产品的功能重复、用途雷同。
(5)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从授信的调查、审批到管理,很多环节处于手工操作水平。银行信用卡的信用功能的挖掘及产品的开发相对外资银行滞后等。
2、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注重的都是银行的扩张和发展,而不是其对客户提供的服务。但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基本无差异的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则更多地表现在服务方面。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其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其另客户非常满意的金融服务。他们的理念是:客户是第一位的,利润是第二位的,客户是利润的来源;只有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
3、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现状:
(1)产品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很好确立。现有产品都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但产品管理的内涵没有统一定义,实际操作主要以产品的制度、规定、操作、服务、调整等为主。
(2)主要对部门的整体业务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不单独对产品进行经营业绩的考核。
(3)现有产品创新相关的科技项目开发体制是各职能部门分散开发为主要模式的体制。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外资银行的人员结构为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兼容。既有国际金融业务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有计算机运用与管理的科技人才;既有金融理论与品种开发的前瞻性专业人才,又有市场营销的专门人才;既有高级监管人才,又有一批熟练掌握日常操作的临柜人才。而我国金融业则不同,由于近几年来基层金融机构萎缩,人员下岗分流,计划经济时期由裙带关系而招进来的员工,既没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深造,又没有相应学历,人员老化、素质低下,高素质、高学历的各类人才难以引进,就是引进的人才又由于种种原因而“跳槽”,使本来人才短缺的队伍更显得人才馈乏。在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猛的今天,电子货币必然冲击当今的经济生活。因而,缺乏高级人才的竞争是盲目的竞争,得不偿失的竞争,虽然各自都在寻求生存的空间,但与外资银行开展激烈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