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胥茂森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本课题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认真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发展观是对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和系统的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规划发展,是人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赋予自己参与的发展过程以某种方式、目标和价值。发展观所要回答的就是有关事物,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的本质、原因、内含、动力、趋势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不正确的发展观则会导致发展的乏力、受阻乃至失败。作为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人类社会来说,为了从根本上使发展的客观进程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就必须追求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事物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作为科学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在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治国方略,是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且系统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真正、健康、理性地发展,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效率与公正之间、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以及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科学发展观的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这三大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表明了对于发展的科学、完美的追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观既要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要满足企业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要求,不能简单替代。作为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可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按上述发展观的定义,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有条件的,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硬发展,则不是科学发展,且从根本上是对发展有害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在满足诸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有成本约束(包括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不顾约束条件硬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会对长远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在符合上述约束的条件下要以利润的极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其公有制形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也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多寡,既体现着其自身生存价值的大小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是衡量其发展快慢和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这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利润总量的增加和利润来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处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实现科学集约化经营发展,以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拓展发展的空间,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四是以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的培育建设为根本,追求发展的和谐与统一。银行属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发展要以人为本,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源泉和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素质,更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经营伦理、经营哲学角度锤炼队伍,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整体合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之所以亟需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是因为在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发展过程中隐藏着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不反思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在发展理念层次上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观,就很难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全面、良性、高效、快速的发展。具体来说,其必要性由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决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目前还处在是政府主导型阶段,市场发育还存在体制性缺陷,经济的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与周期性,还是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既会对人们经济预期的稳定产生影响,也会使对经济市场状况的判断增加困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选择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采取有效对策,才能趋利弊害,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其次是形势所迫。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已过半,在破除封闭发展和垄断发展,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过程中,一方面外部监管标准全面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要从依赖政府信誉和政府保护的发展路径,转变为以自身的信誉和资本实力自担风险,自求发展;另一方面在转轨前遗留的大量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以及在转轨中出现的“规模冲动”和“大行情节”等问题,都急需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三是责任所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运行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如果任其非理性发展,盲目扩张,往往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曾出现过多次大起大落,这固然有经济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但银行的非理性行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最近的这两次宏观调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调控重点。由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商业银行能不能做到科学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最后是发展趋势要求。科学发展观,既要发展又要讲科学。要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按国有商业银行的客观规律办事,要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要求。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方式,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可靠的制度基础上,提供国有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保障。

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缺陷。从体制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强力垄断金融资源的制度安排,承担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的角色,使之长期以来忽略了作为市场经济角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制度安排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并且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产权单一,“一股独大”,制衡功能失效。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前均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为唯一出资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与此同时,国家作为所有者是由政府部门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由财政部代为行使,而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是由国家组织部门任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执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政银不分,形成所有者及职业银行家缺位的局面。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不仅产权结构单一,而且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责权关系不确定,缺乏多元股权制衡,无法形成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约束。在各种重要事项中仍沿袭旧有的决策模式,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低下、效益不佳和整体竞争力较弱的状况。②公司治理的框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可以说是一个行政化的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政府官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关化特征以及管理人员列入行政序列,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错位。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过多的政治使命,另一方面也导致管理人员对于政治前途的关心,从而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在单一的产权结构和行政化的体制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股东会和董事会尚未建立,监事会也是由原中央金融工委派驻。这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很难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③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现有的体制和公司治理条件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实际上被政府官员掌握,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另一方面将控制权授予了经营管理人员,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从而出现政府官员目标与国家目标的偏离。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督的条件下,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资产具有较大的经营权,所以很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经营风险。而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接连暴露出的信贷管理问题,就是公司治理缺陷的典型例证。

(二)战略缺失。无论按照企业管理理论还是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总体的、长远的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生存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国有商业银行要保证自身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更需要有“精密”的战略管理。但长期以来由于从体制上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为行政化、短期化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发展方向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准确、发展重点不突出,要规模不要效益,重战术轻战略,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强而自觉性弱,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少、延续性差,因人因事而异的变化多且随机性强,在竞争中被动反应多而主动出击少,各家国有商业银行面孔相似、业务趋同、竞争失范。由于发展战略的缺失,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是盲目进行规模扩张,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风险隐患;二是由于注重短期效果,为寻求发展速度不择手段,恶意竞争,不仅为未来的发展压缩了空间,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三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仅仅强调快速发展,容易导致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心浮气躁,一旦收益低于预期则会牢骚满腹,而收入的过快增长也容易出现收益完美疲劳,使收益刺激作用减弱,遇到困难则会失去斗志和信心;四是寻求泡沫式发展,贪多求大,容易不顾客观条件,不管市场风险,使发展失去理性,最终导致风险积聚,业务起伏较大。

(三)风险积聚。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正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国有商业银行定位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使其承担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巨大改革成本,积累形成了数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巨大风险,这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巨大障碍。不良资产过高,风险过大,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国整个银行业发展的软肋,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羁绊。根据测算,一些具有国际地位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一般为1%-2%,最高的也不超过5%;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在经过2002、2003年分别下降4.5和4.69个百分点以后,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19%,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高达16.86%。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虽然经过剥离不良资产,加上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国家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还很不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尚未完成,国内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诈骗银行资金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识别技术、信贷人员的素质等信贷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由于尚未建立控制风险的长效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考核注重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效益,而对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考核较少,这种考核管理方式的片面性,弱化了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内部稽核、审计部门依附于同级管理者,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正确的风险经营理念,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规划,部分人员还存在职业道德差,自我意识薄弱,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掩盖风险等现象,行为约束力较差。在不良的文化氛围中,原本刚性的政策、制度、责任约束被弱化。风险控制体系技术的基础相当薄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量化度量程度低,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内部评级体系相当落后,在评级指标体系上,缺乏对企业未来经营、财务、资信情况的预测评估。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

(四)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旧体制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较为落后,例如价值最大化理念淡漠,风险约束理念短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等,但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金融企业在研究自己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发展轨迹后深刻认识到,创建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由于企业文化的普遍缺失,导致出现权力腐败现象,不良贷款也居高不下,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而幼稚。从上到下,很少能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银行管理者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银行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三是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基层一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金融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看作工会这样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相关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银行行业特点、缺乏商业银行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的怪圈。五是存在着舍本求末倾向。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但一些单位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结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陷入了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

(五)创新不足。创新无论对市场的个体还是整体,都是使其保持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能否完成向市场主体的转化,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缺陷:(1)从创新的驱动力上看,还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制度安排方式。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及其治理结构依然保持着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创新过程往往不是来自于客户与银行的直接交往之中,而是由其上级机构设计好以后,再层层推广之,一些新产品甚至由人民银行来直接安排推广。其结果不但与市场需求难以做到最佳的对接,而且严重压抑了业务第一线基层机构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创新效果的扭曲。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被动创新。(2)创新的品种以负债类为主,创新领域狭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属于资本短缺型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满足扩大业务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增加存款,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在存款竞争中取胜,也把创新重点放在了各种负债型创新工具上,对资产业务、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不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式以来,新增的金融服务产品不过40余种,而同期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品种将近1000种。(3)创新层次主要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数量型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初期一种特征,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还依然保持数量扩张的惯性,尚未进入集约型发展时期。业务创新带有盲目性,缺乏科学的市场预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推出的新产品经常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销声匿迹。还有一些产品,只追求量的扩张,其实效益较低。各家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大,为了占领市场,几乎都采取“分配指标任务”的推销方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没能给银行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也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4)技术支持力量相对落后,借鉴模仿式创新占主导地位。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除了运用尖端的资产选择、资产组合以及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外,还大量地运用了远程通信、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为此,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推出并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我国在上述两方面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都较为落后,“技术瓶颈”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最薄弱环节,而借鉴模仿式创新占了主导地位。但这种创新不可能象原创性创新那样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充分考虑本国经济体制、社会环境、人文地理因素,从而创新出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的新产品,往往导致创新的效果不理想。(5)创新的区域差距较大,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足。由于金融创新来自于市场需求,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区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不同,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还没有针对地区经济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品种,许多创新品种仅仅适合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运用,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评价体系欠科学。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评价体系还不尽科学,对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业绩评价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岗位的考核操作性较差。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中,一部分可评价的指标是直接对工作结果的评价,称为任务绩效;另一部分绩效指标是对影响工作结果因素的评价,大多为对工作过程中一些表现的评价,称为周边绩效。由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形成一套绩效考核的完善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在评价绩效指标的实际操作时,任务绩效方面仅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很多指标没有包括进去;在周边绩效方面,又多采用评价性描述,评价时多信赖评价者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机构、网点、部门的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个体员工的绩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具体岗位的绩效评价还远未形成科学有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办法。第二,评价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上级行往往是负责对下级行的存贷款、利润以及不良贷款率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中的一部分又被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甚至每位员工。由于对行际间业务特点、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客户需求以及银行自身的管理现状等分析不够,导致有的行、部门、或员工计划完成结果和主观努力程度出现逆向差异,有的所定指标偏离度较大,导致有的员工或部门为完成指标而违章操作,形成短期行为。第三,考评体系的设计没有与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相配套,而往往注重部门、员工的短期行为。由于没有明晰的发展战略,国有商业银行在计划考评设计方面,没有建立在对本行卓有远见的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导致评价体系只评估年度具体任务计划执行的好坏,年度绩效的结果,而没有跟踪评估计划本身的长远机制,使短期年度考核计划与战略规划实施缺乏有机的结合。真是考评体系的短期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行和员工的短期行为。

(七)激励不到位。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化特点,以及其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严重分离,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工资基本上按照国家规定,而其他一些收入的发放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其业绩。在业绩考核不够科学、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缺陷的条件下,激励机制也难以有效到位。主要表现为:(1)激励机制不到位,其执行、作用发挥不充分。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结合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已建立起一些与岗位标准、工作目标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和奖惩办法。但由于思想认识统一不够,落实执行中激励机制的完备性和权威不够,效果往往在许多地方打了折扣,对激励机制中惩戒作用的认识和发挥还不充分,没有规范、严格的惩诫制度,也就无法求得银行的安定和发展。(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一般没有设立薪酬委员会,其人事管理、工资制度、职工福利等仍沿用机关管理模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不仅受行业标准限制,有时甚至还受上级各主管部门制约。同时,国内银行缺乏制度性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措施,无法设计出可行的员工持股制度或期权激励机制,经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经营水平相脱节,短期行为时有发生。(3)由于内部人控制局面的存在,自己为自己制订薪酬也缺乏合理性和可信度。因而从激励机制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导致银行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银行的长远发展,造成缺乏实质性长期发展后劲。(4)现行激励机制中,未充分体现对“能”和创造性劳动(创新能力)的重点激励。银行高管、金融专家、中层管理人员是一个银行的主力军,对其的经济和精神激励应当是激励机制中的重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大锅饭”思想、平均主义认识,以及来自于员工和社会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这个方面做的还不到位。

三、国有商业银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正处在巨大的变革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做大、做强,以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而国有商业银行则是我国金融业主体中的主体。不同的发展观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过去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科学的发展战略所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辨证的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关联的各方面重大关系,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保持发展的质与发展的量的协调。科学的发展观,应是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或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样采取了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模式,竞争的压力及内部的激励机制引导人们追求资产增长、规模扩大、市场份额,造就了一个大而不强的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差、风险水平高、效益低下。这种不科学的、非理性的超常发展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不良作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及面临的现实环境,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的质与发展的量的协调发展,实现规模与效益、短期与长期、风险与质量的统一,把持续稳定发展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发展的质量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在经济周期性变化中持久保持良性循环、高质量地发展。

2、实现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协调。要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还必须处理好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是有条件的,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不仅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还取决于内在风险管理水平,并受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在良好的发展质量、有效的控制风险基础上实现的发展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来实现赢利和发展的。资本金的充足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资产规模的大小,决定其抗风险能力,更成为制约其收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确定和保持合理的资本总量。要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技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使风险管理贯穿于全员、全程、全方位,通过良好的风险控制,实现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收益,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3、把握好发展与结构优化的协调。“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总量上的扩张,一是结构上的优化。发展与结构优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发展中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放弃进行结构优化,而结构优化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所指的发展是建立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如国有商业业务品种单一,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在存贷利差日趋缩小的趋势下,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业务领域,将会极大地影响收益。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的调整。经营结构的优化是比资源投入更重要的发展力。

4、处理好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协调。科学的发展观指出,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运用人才资源,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演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于科技、知识、智力高密集的现代银行业来说,更是如此。谁能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谁善于使用和留住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得先机。国外商业银行把人才作为无形资产和财富,人才资源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

(二)效益性原则。

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宗旨,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效益是识别和判断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标志,商业银行的发展结果最终也表现为效益最大化。

1、效益是发展的归宿。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效益,就没有了资源要素的再投入、再调整,就难以实现正常的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追求效益,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结构调整,最终表现为争取更好的效益。因此,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的优劣都必须以效益高低为准绳,以有没有效益为评价标准,业务发展必须是有效益的发展,而不能是规模增长了,而效益却没有增加,甚至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做赔钱赚吆喝的事。

2、质量和规模是实现良好效益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讲究质量效益,就不会有好的信誉,要实现发展,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吸收存款的成本就要上升,从而制约了发展;没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一方面不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金融产品成本和价格的上升,削弱了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导致抗风险能力的下降,进而制约了发展。

3、效益是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保证。良好的效益可保障充足合理的资本金,扩大资产规模,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可以加大核销呆坏帐的力度,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可以回报股东和客户,从而吸引投资和留住优质客户;可以加强员工培训,更新经营理念,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财、物的充分储备。

(三)稳健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必然受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直接制约,客观上存在发展极限,盲目追求高速发展,只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特殊作用,致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而且将对社会经济产生连锁反应,引起社会动荡。因此,银行业遵循稳健经营的原则,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银行业,提倡建立百年老店,崇尚稳定持续发展。暴富、超常规不是银行业科学发展的轨迹。历史的经验表明,发展好的银行、百年老店的银行都是稳健的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经营管理者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心态、良性的发展预期、理性的收益预期,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也能从容应对,实现银行的长期发展目标。那种不顾银行业的特点,企图寻求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为了寻求发展速度,不择手段,概念充斥,今天争标王,明天搞飞机营销,后天搞业务免费,大打价格战,存款提高利率,贷款把利率降低至极致,无所不用其极,只会取得短期效益,为了达到短期发展目标而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的经营方式,不仅为未来的发展压缩了空间,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稳健经营则是注重短期实效与长期实效的结合,今天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是留下隐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遵循稳健经营原则,不是维持经营,更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在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内寻求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实施稳健的经营发展战略是其必然的选择。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要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营造稳健发展的管理文化,注重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有机结合,使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心态、良性的发展预期,以卓著的信誉取信于民、立足于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根据各种经营风险的发生概率,适度地安排业务比例和业务规模使风险分散,并运用商业银行自身以及外部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风险最大限度地控制、降低、转移、消除、化解。

(四)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人为本,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积极面对来自中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竞争优质客户、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正如格林斯潘所说“我们永远不应忽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银行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银行管理人员的知识与判断”。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以人为本包含更多的内容,这里的“人”不仅指员工,还有客户和股东。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必须建立在以满意的员工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客户和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基础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客户的服务,要通过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一切方便客户,一切为了满足客户,一切为了增加客户价值,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上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其员工管理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的内容:其一、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其二、进行全员管理,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其三、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的目标相统一;其四、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同时,还要依法维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并不断提高股东的投资收益。

四、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科学的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今后的发展路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情况看,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健全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攻坚领域,其中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一是积极推动产权多元化改革。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产权理论,它认为所有权规定了公司的边界,是控制公司权利的基础。所以,建立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积极吸引外资资本、民营资本,扩大各种资本来源,加大股份制改造力度,将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产权主体虚位”、“代理人缺位”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组织结构。要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要确定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构成,尤其是要引入独立董事,实行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以避免国有股控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要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功能,确保监事的独立性,以此来增强对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外部干预,提高银行经营自主性。三是加快管理流程的整合再造,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管理流程整合再造是公司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流程整合再造,彻底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全面构筑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会大大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二)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日益激烈的现代金融业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解决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就是要把国有商业银行从容易漂移摇摆的状态规范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战略目标上来,从而保证经营管理主线明朗、目标明确,经营策略具有相对连贯性,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并使员工真正归属于银行及其发展目标。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确认潜在竞争优势;二是准确选择竞争优势;三是有效准确地向市场传播企业的定位观念。恰当的市场定位,能使银行在充分利用资源和发挥优势后,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特性,并为更多的客户所接收和认同,从而在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考虑外资银行和竞争对手已经或将要展开竞争的重点领域,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在2到3年时间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领导者,逐步形成一种竞争错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目前,根据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和服务优势,其市场定位应放在中小银行不具备能力做的业务上,树立大银行的市场竞争形象,占据竞争的主动。

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来讲,结构上可由以下三个层级的战略组成:(1)总体战略。即最高层次的战略,主要来自于董事会。这一层级的战略包括商业银行的远景发展目标,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配置原则,对职能单位、业务领域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和相互渗透的依存推动关系的总体要求;(2)运营战略。作为二级战略的运营战略,是指将一级战略所包括的银行远景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措施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独有的,包括战略规划、总分行制、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范、产品创新及研发、品牌建设等在内的具体竞争或经营战略;(3)职能战略。这一层级的战略应来自于各分行或职能部门,主要指在二级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如财务收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产品定价、客户细分、信贷投放、市场营销、考核激励、企业文化等具体领域或环节的策略安排。

总体上,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强调效益和规模的统一,不断地做大做强,而只有选择稳健经营的道路,才能做大、做强、做精、做长、做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历史的经验表明,发展好的银行、百年老店的银行都是稳健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不是维持经营,更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在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内寻求快速发展,注重短期实效与长期实效的结合,今天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稳健战略的制定,能使员工、经营管理者有一个稳定的心态、良性的发展预期、理性的收益预期,即使遇到暂时的困难也能从容应对,实现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识别、评估和配置风险,获取风险收益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能否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明确风险管理要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以及不同客户种类、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在风险掌控问题上,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构建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形势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尽快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要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广泛吸收内外资企业参股,提高资本增加的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降低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数量;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还可申请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来增加资本金,改善资本结构。二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掌控力度,严格分类标准,加强对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风险掌控能力。在组合管理层面上,对各条业务线进行经济资本配置。三是是加强风险管理技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构建全面、先进、灵敏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处理技术,将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四要加强风险掌控的制度建设,重造风险管理的流程,确保风险决策得到深入贯彻,确保风险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建立相对独立的内控机制,明确划分各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五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想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体系进行重组与创新,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在合理分权的基础上、按照扁平化的有效形式、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构建全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遵循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设置机构。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设置或调整分支机构要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要在经济性与集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拟设置或调整分支机构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前景和同业机构存量情况。其次,要充分考虑机构设置的适度规模,尽管银行业是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但从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商业银行银行的组织规模业并非越大越好,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科学合理确定分支机构的数量、业务规模及成本效用。二是在合理分权的基础上授予分支机构经营自主权。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应是整个银行的总指挥、总监督,在一级法人情况下,总行对外承担所有的法律责任和经营风险,所以总行必须集中一部分权利,以行使其管理、监督、指挥等职责。同时,总行又要注意集权不能过多,总行集权过多易造成权责不清,影响分支行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总行要给分支机构必要的经营自主权。三是按照扁平化的有效形式设置管理层次。在市场环境中,扁平化组织的有许多难以替代的优点,尤其是在基层决策程序化、信息技术发达、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扁平化组织将更加精干,对市场反应更加快速,经营管理也更有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扁平化组织,将意味着更少的直接管理、更多的授权管理、注重员工的自我管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各管理层次的积极性。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具体构想如下:

1、建立高效的纵向管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整合设计管理层次,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变现行普遍存在的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状况,缩短从客户需求到管理决策的距离,做到信息畅通、决策高效,使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及时反馈到最高决策层,避免管理环节多且重叠的现象造成管理真空的发生。一是可按总行、分行、支行三个层次构架设置组织体系。分行设置是整个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可改变按行政区域设置机构的规定做法,根据经济规模和资源有效分布的原则设立分行机构,切实体现经营集约化的管理效能。二是同一城市的分行辖内机构应实施扁平化管理,压缩管理层次,拓宽业务服务面。对设置支行也不可单一模式,应根据不同服务环境的需求,本着效益优先原则设立机构,如单项业务专业支行,综合业务支行等,使适度规模效能充分发挥。三是支行作为基层营业网点,不再作为一级管理层次。对支行可按照其经营情况和水平确定不同的级别,实行差别管理。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支行可给予较高的业务经营授权,加大其自主经营的力度和拓展业务的自主权,充分体现市场竞争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性,使合理分权的效能充分发挥。

2、科学界定各级行职责范围。纵向管理结构建立后,总分支行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理顺上下级行之间的关系,突出各级行的主要职责,形成以总行为经营决策中心,以分行为利润中心,以支行为产品服务中心的格局,实现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有机统一,使总行能够集中力量制定全行发展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规划,分支行在不违背总行基本经营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从而体现整体最优原则。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应是政策研究和战略决策、产品研发和整体规划、资金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授信管理、效益考核与内部监督等,其他职责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职责应尽量下放;分行的主要职责应是具体经营策略的研究制定、目标市场的确定、大客户的营销与管理、重点业务的营销等;支行是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部门,主要负责客户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客户和市场信息反馈等,是全行经营的基础和服务的窗口。

3、合理调整内设机构。各级行内部机构的调整和设置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从实际出发,基本保持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同时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制约;二是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标准和合理的业务流程确定各部门职能分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三是按照授权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各部门职权职责,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总行一级法人对系统指挥、调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各级行内部机构设置时应强化业务部门,缩减业务支持部门,逐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主辅业分离,并充分体现面向客户、服务客户的原则,在对原有部门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按照业务研发、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大框架设置内部机构。业务研发部门负责市场调研、业务规划、客户需求分析、研究开发新业务产品等;内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财务核算、资金营运、内控审计、技术保障等;市场营销部门主要负责推行客户经理制,向客户营销金融产品,将客户需求反馈到业务研发部门。

(五)加快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

现代营销学的理论表明,在日益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不断深化,产品的复制与模仿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的价格、品质、性能等要素的同一性日趋明显,没有任何一种产品的优势可以长久地保持下去。在开放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领先竞争对手持续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产品创新是构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的所有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产品的优势,才能真正形成竞争力。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已日益提上重要日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经济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外资银行的涌入,国内银行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呈现出需求多样化、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趋势与特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集中体现为产品的竞争力,金融产品创新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要比对手更多地赢得市场和客户,必须不断地开发适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产品创新的力度,产品创新已成为竞争的焦点。

首先,要加强传统业务产品的创新。在对公业务方面,可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产品创新力度,开办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大力开展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购买企业应收账款等;在零售业务方面,积极开拓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开展保险保单的质押贷款投资业务,开发使用个人支票,完善银行卡功能等。其次,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一是进行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如开发新的代理业务、创新个人理财业务、开办企业财务顾问业务等;二是进行债权债务类中间业务创新,稳健发展担保、承诺类中间业务。第三,充分进行金融科技创新。适度发展自助银行,大力发展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虚拟银行服务手段,吸引和稳定更多的客户。

(六)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科学的综合考评体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为:一是借助责任会计建立内部核算体系,通过实行内部资金计价,改多项指标考核为单项指标考核——把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都围绕利润中心来核算,剔除政策性和全局性因素对利润的影响,重点考核经营行主观努力创造的业绩。二是通过系数调整,努力消除区域和历史的差异性问题,使各经营行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三是设立风险控制、市场竞争力等重点指标,加强考核,完善综合考评体系。

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激励约束机制的再造,逐步建立起竞争择优、有效激励、严格监督、依法规范、充满活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注重物质激励。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科学、严谨的现代商业银行薪酬体系,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使其发挥潜能的重要举措,要在进行职位分析、职位评估、薪酬调查和职位定价的基础上,结合绩效评估方法,合理确定工资、福利、奖励方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其持续运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精神激励。一是进行成就与荣誉激励。要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为员工勾画事业发展蓝图,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肯定员工的贡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二是进行人格与情感激励。领导班子要通过强化人格修养对员工产生感召力,通过加大感情投资加大员工对银行的认同感。三是进行企业理念和形象激励。要利用银行所独有的理念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约束机制上,既要强调思想约束和法律约束,更要强化制度约束,通过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内控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等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员工行为的约束作用。

五、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

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极为重要。

(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般意义上所称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很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以几十倍速度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但是,忽视我国金融生态面临的问题同样是不客观的。必须看到,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拿银行不良贷款来看,它不单单是银行问题,而是社会经济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是非金融企业脆弱的融资结构以及恶劣微观环境的必然结果。根据调查,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于各个类别之中。可见,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环境保证。

改善金融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经济金融改革、制定政策时,应树立金融生态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金融各业发展,统筹城乡金融发展,统筹区域和企业融资结构的发展。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考察,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大体可归纳为三类:一是体制性因素,指一国基本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一国的体制、政策和管理,是以计划或以市场为基础,还是处于转型期,是决定其金融生态的宏观基础。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才有真正意义的生态概念。二是基础性因素,主要是指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治理结构,金融各业协调发展程度,基本的会计、法律、清算制度,这是决定一国金融生态的微观基础。三是环境性因素,系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经济环境,也可成为狭义的金融生态,中观经济或区域经济环境是其中的关键。这三类因素相互影响和关联,组成了有机的金融生态链。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些改革将逐步确立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主体地位。从金融生态环境的角度讲,主要还需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企业体制,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会影响金融业的经营效果,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贷款80%来自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所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经营能力,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参与企业改制工作,维护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制定企业改制方案要听取债权银行的意见,债权债务的处置要按规定征得债权银行的同意,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好金融部门的债权债务,支持金融部门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法人进行依法处置,并追究逃废债务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2、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完善其实施环境。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交易过程,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因此,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和退出法规,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有效竞争、资源的最优配置、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完整的、有效的金融法规体系,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设置必要的边界,以纠正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不稳定因素,保证整个经营与发展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法院等执法部门要排除地方政府的干扰,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做到公平执法,秉公办事,依法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强制执行力度,以法律手段最大限度的保护银行的利益,维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保证其资金安全。

3、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健康良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而营造这一信用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标本兼治、眼前长远利益兼顾,动员全社会力量,协作完成。一是加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的诚信系统,完善人民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和贷款制度。要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以社会服务为核心,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完整地记录下来;二是推动信用立法,尽快建立失信行为约束机制,进一步对失信行为的认定及其惩罚规定予以明确,让失信者受到法律惩罚;三是培育一批信用评级公司、信用调查公司等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完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机构通过收集企业信息,并与大量投资者分享这些信息,既有助于向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流,减少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融资的程度,又有助于避免投资人为获得必要信息而自行收集的较大成本;四是创建金融安全区,构筑横向联运、纵向推进的安全区网络,充分发挥各地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和银行同业公会的协调作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当地逃废金融债务的情况,加强金融机构间的沟通和协调;五是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努力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宣传、监督作用,为金融信用环境的建立营造氛围。

4、加强金融监管,创新监管环境。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正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健全,监管当局的监管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在某些情况下还存在矛盾之处,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过严,而对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形成了金融市场竞争的不平等。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创新监管环境,规范金融经济秩序,构建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监管环境,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具体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在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制定与废改上要突出监管法规体系的协调和完备。监管法律法规必须重视立法的整体规划,既要有计划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准确把握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动态,要充分重视对既有的法律规章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注意对具体监管规章进行系统化。二是要处理好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严格监管之间的关系。放松监管是指我国既有监管法制必须逐步适应国际上有关金融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则的要求,放弃过去体现过多干预的银行监管制度,走向改进监管质量和提高监管效率,将全面的严格监管发展为有重点的高质量监管。三是规范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风险监管的必要补充,为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市场参与者获取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极为必要,但要慎重确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范围,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5、建立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的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结构改造,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离不开所有者的管理。那么国家所有者管理怎么去实现,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的发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因此,首先要明确一个清晰的、人性化的主体,象真正的财产所有者一样,代表行使国家财产所有者的权利,承担起国家所有权所有者的责任,并在获得所有权相应收益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可能造成损失的责任,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要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对经营管理者的选择、监督和评估,建立起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改变过去过多干预银行的行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努力为金融产业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发展环境和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明祥.简论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J].中国城市金融,2004,(6).

[2]马蔚华.论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J].金融研究,2004,(7).

[3]李忠林.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J].金融会计,2004,(4).

[4]江其务.中国金融:加入WTO后的挑战与对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王江.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制度变革与风险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7]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胥茂森,男,1965年3月出生,山东济阳人,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在全国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方向银行管理理论,联系电话0531——87925688转82732,邮编:250001,通信地址:山东济南市经四路310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20383.html

更多阅读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既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石东来2111312103 专硕2班摘要: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必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成为了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也提出了更

消费信贷风险 关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思考

     我国消费信贷的全面推广以1999 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为标志。起步晚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同时意味着消费信贷的风险不可小觑。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消费信贷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信贷 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

     对于基础庞大但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银行而言,信贷风险更犹如洪水猛兽,如何巧借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而非照本宣科,走出符合农村和中小银行特色的内部控制之路是广大农村中小银行致力于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农村中小银行的实际经营

声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对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为网友蒗與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