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属于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属于外部均衡。传统经济学认为,这四大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假设一国经济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商品和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内外均衡则是指一国经济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状态。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1951)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循着这一分析思路出发,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在于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但宏观政策在为这一目标努力时合作往往不愉快,米德冲突时常发生。所谓米德冲突(Mead’s Conflict)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相互独立而且有效的政策工具。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但面对国际收支不平衡时,N种政策工具,还必须考虑到开放经济体系对它所形成的冲击。
众所周知,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外部均衡的重要内容。但针对一个经济体有效的经济政策,在开放经济体之下,可能失效。因为每个经济体为解决自身内外失衡的调节方法,可能损害另一经济体的利益,从而招致对方的反击,不但实现不了外部平衡,还可能搞乱整个国际经济秩序,使各国都蒙受其害。
为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与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是必要的。这无疑为经济一体化乃至金融一体化奠定了基础。当前的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谋求恢复自由贸易。如签订共同的协定――GATT――WTO;推行经济一体化等。
二是促使生产要素自由转移。这是一体化的目标。
三是协调经济政策。从金融视角来看,即为金融政策的一体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首先尝试通过召开各经济体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来解决相关问题。1985年9月,西方5个发达国家(美、日、西德、英、法)的财部长召开会议,商讨有关调整汇率的问题(该次会议通过了要求日元升值的决定,之后日元便大幅升值。该次会议也称之为广场协议)。从这以后,七国会议每年召开,磋商和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对市场汇率进行联合干预。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内外均衡的实现途径超越了单一国家的范畴。各国和地区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存性使一国独立实现内外均衡的努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由此看来,国际政策协调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必然趋势。因此,金融一体化也是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