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入股民生银行
- --2004年10月18日《财经》杂志记者 于宁/文
2004年10月18日,民生银行董事会同意其第七大股东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下称中煤)将其持有的4.55%股权转让给新加坡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 (私人) 有限公司(下称淡马锡)控股100%的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下称亚洲金融)。
这是一场速战速决的谈判。从7月12日民生银行宣布新桥资本集团放弃入股至今不过三个月。这同样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对于中煤而言,在民生银行发行H股之前转让股份,可避免减持10%上缴社保基金的割肉之痛(这大约要涉及2000多万元的资金);对于淡马锡而言,获得了进入中国银行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民生银行的国有色彩已然褪尽,而外资机构的涉入,将对困扰其已久的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上,淡马锡的投资控股模式,深为中国改革当局认同,今年国资委曾经派人去新加坡考察过淡马锡如何进行国有企业管理,尤其是如何建立董事会。
此次交易,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8.8亿-8.9亿元购买中煤持有的23613.53万股民生银行股权。以此推算,每股价格约3.74元,是民生银行今年中期2.31元的每股净资产的1.62倍。由于民生银行实行了10送2转1.5派1.2 的分配方案,目前的价格相当于送配前的5.05元,较之此前放弃入股的新桥资本的开价略高。
公司治理的重要一步
中煤股权转让后,民生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便没有了国有背景,而外资股东的入围(包括此前入股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及将为上市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更会进一步改善民生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生银行的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成员13-19人。2003年6月,民生银行董事会换届后,15名董事会成员中,来自非持股股东的董事有8位,超过持股股东的席位。这一变化恰恰是在民生银行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之际,体现了上规模后,董事会试图摆脱股东过分影响的努力。
事实上股东与管理层的相互博弈一直是民营企业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民生银行的发起人股东包括新希望集团、东方集团、万通等民营企业,这一背景对提高公司活力居功至伟,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民营企业对银行的回报率要求非常高,在民生银行上市初期,年末董事会经常为分配方案发生激烈争吵,这对民生银行提出了很高的增长要求,近些年来,民生银行的资产、收入和利润一直保持50%以上的增长。今年上半年股本扩张42%,如果年末发行10亿H股,股本扩张速度将达到70%,而利润的增长预期是50%。
资产规模和收益率的同步增长也给民生银行管理层带来很大压力,促使民生银行的高增长主要倚赖批发业务,但是由于零售业务相对薄弱,储蓄成本比较高,为了争夺客户,贷款利率又要压低,总体而言毛利率并不高。可以说,民生银行的股东结构对其发展速度、发展战略进而对业务结构实际上有很大影响。
随着规模的扩大,这一结构正在发生着良性改变,民生银行的一位高层人士称,以前银行规模小,股东希望更多地分红,现在规模大了,股东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合适的发展速度对大家都有利”基本上已成为共识,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30%。
尽管现在还看不到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的迹象,但是民生银行发行H股之后,外资股东的比例还会增加,将来是否能在民生银行董事会以及战略发展中起到制衡作用,还不得而知。
入股者淡马锡
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成立30年来,管理超过500亿美元的资产,主要业务在于持有并管理旗下企业的投资。这些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广泛,其中最大的板块是电信和金融服务,分别占36%和21%的比例。淡马锡旗下有21家一级公司和7家上市公司,其中不少是新加坡的战略性企业。淡马锡控股的七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占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市场总值的20%多。其海外投资主要始自2003年,并且成为“活跃的资产组合投资者”。过去两年,对35家公司投资了20亿美元。
除了控制本土的新加坡发展银行(DBS),淡马锡还通过一家基金间接持有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持有印度、印尼、韩国多家银行的股权。其中,淡马锡和德意志银行一起持有61.88%股份的印尼Danabank银行,2003年的股本回报率高达26.7%。
2004年10月,淡马锡第一次公布年报,披露2003年净利润为44亿美元,股本回报率为12.4%,而30年来的每年复合总股东回报率(TSR)为18%。为了提高投资回报率,淡马锡准备在未来10年增加在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准备将本国的投资规模从目前的1/2降低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