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新新人类财富手册:80后的理财快车》
反观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工资的确都不算太高,能够不当"啃老族",不依靠父母,自食其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要是再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那点可怜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作理财的话,听上去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但是,如果存有这种心理的朋友看看下面的这个例子,也许就不会这样想了。 小张,22岁,本科毕业,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2 600元左右; 小刘,25岁,专科毕业,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1 500元左右。 照上面的条件看,按说小张应该攒下来的钱更多,但事实却是:半年下来,小张的存款是600元,而小刘的存款是3 600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看看下面这个表格就很清楚了。

单位:(元) 衣 食 住 行 其他 月收入 每月剩余 小张 400;大商场买 500;食堂、饭店 700;市中心,一居 200;公交、打车 700;通讯、上网、旅行、娱乐 2 600 100 小刘 100;小商店买 300;自己做,带饭 250;郊区,合租 50;自行车、公交 200;通讯、书籍等 1 500 600 衣 食 住 行 其他 月收入 每月剩余 小张 400;大商场买 500;食堂、饭店 700;市中心,一居 200;公交、打车 700;通讯、上网、旅行、娱乐 2 600 100 小刘 100;小商店买 300;自己做,带饭 250;郊区,合租 50;自行车、公交 200;通讯、书籍等 1 500 600 那么,这样规划自己财务的两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我们看到,已经有3 600元存款的小刘,以他目前的生活水准,至少可以抵御三个月的风险,所以现在的他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正在着手联系跳槽的事宜,打算换一个待遇更高的公司。 而小张虽然工资略高一点,相比之下却比较惨,600元的余钱连他一个月的房租都不够,更不要说应付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了,所以,小张戏称自己"连得病的权力都没有",更不敢说要谋划什么跳槽或者学习充电之类的事了。